留学生落户北京不满360天怎么办(北京留学生落户不满365天怎么办还能不能申请)
- 作者: 马希柠
- 发布时间:2024-08-19
1、留学生落户北京不满360天怎么办
留学生落户北京不满360天怎么办?
留学生落户北京需满足居住360天及其他条件。对于不满360天的留学生,可采取以下措施:
1. 续签居住许可
续签居住许可可延长在京合法停留时间,继而为落户创造机会。留学生需提前向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续签,并提供相关材料,如护照、签证、学习证明等。
2. 申请延期毕业
如果尚未完成就读学位,留学生可申请延期毕业。延期毕业期间,依然可以合法居留,为落户累积居住时间。但需注意,延期毕业需符合学校规定,并经审批通过。
3. 转换就业类型
在校期间,留学生可申请兼职或实习,取得相应的工资或实习证明。满360天后,留学生可将就业类型转换为全职工作,满足落户条件。
4.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留学生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服务、捐赠等。这些活动可累计社会贡献积分,在满足居住360天后,可作为辅助材料申请落户。
5. 申请出国留学
如果留在北京的期限已临近,留学生可考虑申请出国留学。在出国期间,居住时间不会中断,回国后可继续累积时间,满足落户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落户政策随时可能调整,留学生应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最新信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把握住落户机会。
2、北京留学生落户不满365天怎么办?还能不能申请?
北京留学生落户不满365天是否还能申请,取决于具体政策要求和个人的情况。
目前,北京落户政策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留学生落户必须满365天才能申请。但是,某些岗位或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可能会对落户时间提出具体要求。例如,海淀区“留学生海聚工程”要求留学生在京工作满365天才能申请落户。
因此,留学生应及时关注相关政策,了解具体落户要求。如果政策没有规定落户时间限制,不满365天也可以尝试申请落户。
留学生在京落户时,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具有良好的出国留学经历,获得国外高校学士以上学位或硕士以上学历;
获得北京市就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就业许可证》;
与北京市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在京缴纳社保和个税满6个月。
如果留学生符合上述条件且政策没有硬性规定落户时间,则不满365天也是可以申请落户的。建议留学生及时联系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或相关单位咨询具体政策和申请流程。
3、留学生落户北京不满360天怎么办手续
留学生落户北京不满360天怎么办手续
留学生落户北京需满足360天社保和个税缴纳要求。若不满360天,可采取以下补救措施:
1. 申请社保补缴:
- 联系单位申请补缴社保,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在京就业证明、劳动合同等。
-补缴时间一般为3个月以内,逾期需缴纳滞纳金。
2. 申请个人所得税补缴:
- 前往税务机关申请个税补缴,需提供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工资收入证明等。
- 补缴时间由税务机关核实确定,逾期也需缴纳滞纳金。
.jpg)
3. 提供其他证明材料:
- 在京购房合同、租房合同等居住证明。
- 在京工作证明,如工作证明信、工资单等。
- 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学历证书等证明留学身份。
4. 提交补救材料:
- 将补缴社保/个税证明、其他证明材料提交到人才引进管理部门。
- 人才引进管理部门审核材料,确认补救措施有效后,即可继续办理落户手续。
注意事项:
社保补缴需要单位配合,无法自行补缴。
个税补缴可自行进行,但逾期补缴会有滞纳金。
补救措施应及时采取,以免影响落户进度。
各区人才引进政策可能有所差异,具体办理流程和要求请咨询当地人才引进管理部门。
4、留学生落户北京不满360天怎么办呢
留学生落户北京不满360天怎么办?
对于在京留学生来说,若想要落户北京,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其中一条便是需在京连续缴纳满360天社保。但如果留学生在满足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但社保未满360天,该如何解决呢?
1. 继续缴纳社保
留学生可继续在北京缴纳社保,直到满足360天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社保缴纳日期需要连续,中间不得中断。
2. 申请缓缴社保
留学生可以向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缓缴社保。缓缴期限一般为3个月,最长可达6个月。在缓缴期间,留学生需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如出国学习或交流证明等。
3. 社保补缴
如果留学生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社保缴纳中断,可以在满足一定条件后申请社保补缴。补缴时间可追溯至社保中断之日起,但最多不得超过1年。
4. 延期落户
对于因特殊情况无法满足360天社保缴纳要求的留学生,可向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延期落户申请。需提供充分的证明材料,如家庭困难、身体状况等。
5. 灵活就业
留学生也可以选择灵活就业的方式缴纳社保。这种方式比较灵活,缴纳比例和时长可自由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灵活就业缴纳的社保可能与正式工作缴纳的社保有所不同。
提醒:具体解决办法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建议留学生及时咨询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或相关机构,了解最新政策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