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清末贵州省第一批公费留学日本(清代贵州义学)

  • 作者: 郭谨川
  • 发布时间:2024-07-22


1、清末贵州省第一批公费留学日本

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清政府选派贵州省第一批官费留学生赴日本留学。

贵州省共选派了 4 名学生留学日本,分别是:

牛正武,23 岁,黔西厅人,保送贵州通省师范馆毕业。

杨继华,21 岁,贵阳府人,保送贵州通省师范馆毕业。

许崇禧,18 岁,贵阳府人,保送贵州通省师范馆毕业。

吴玉成,17 岁,金沙县人,保送贵州通省师范馆毕业。

这 4 名学生于 1903 年 11 月 27 日启程赴日,进入东斌学校学习。他们学习期间,主攻法律、政治经济、矿冶、农业等科目,并在日本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牛正武留学归国后,曾任黔人联合会会长、贵州省议会议长等职,为贵州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杨继华留学归国后,曾任遵义中学校长、贵阳中学校长等职,为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许崇禧留学归国后,曾任贵州军政府司法部长等职,为贵州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吴玉成留学归国后,曾任贵州省教育厅厅长等职,为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贵州省第一批公费留学日本的学生,学成归国后,在贵州的民主革命、教育事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留学经历,开启了贵州科教兴省的新篇章,也为贵州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2、清代贵州义学

清代贵州义学,又称“义塾”,是清政府为传播儒家思想、提高黔地文化水平而大力兴办的民间教育机构。

义学兴起的背景是清代贵州社会经济的相对稳定和发展,以及政府重视教化的政策。清廷颁布《大清会典》,要求各省建立义学,并拨款资助。贵州地方官府积极响应,兴办义学。

义学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包括《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等。义学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塾师的讲解和学生背诵记忆。义学聘请博学之士担任塾师,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还培养学生品德。

义学在贵州的兴办取得一定成效。据统计,清中期贵州义学数量已达数千所,分布于各个州县。义学培养了大量人才,为贵州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义学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和经费不足,义学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义学的课程设置较窄,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未能全面满足贵州社会发展的需要。

尽管如此,清代贵州义学在传播儒家思想、提高文化水平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对贵州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