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晚清出国留学的人多吗(晚清出国留学的人多吗知乎)

  • 作者: 郭允翊
  • 发布时间:2024-05-10


1、晚清出国留学的人多吗

晚清时期,出国留学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意识到人才的匮乏,开始派遣赴美、赴欧留学生。早期留学生以官费为主,人数有限。

1898年,清政府颁布《戊戌变法》,其中包括派遣官费留学生留学外国。此后,官费留学生数量大幅增长。1901年,清政府签署《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每年可派公费留学生120名赴美留学15年。

除了官费留学生外,自费留学生也逐渐增多。许多自费留学生出身富裕家庭或通过勤工俭学凑齐留学费用。他们主要前往美国、日本等国家学习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专业。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留学更被视为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据统计,1906至1911年间,出国留学的人数超过1.3万人。

晚清时期,出国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多,成为清政府人才培养和改革的重要一环。这些留学生不仅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也促进了清末新政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2、晚清出国留学的人多吗知乎

晚清出国留学人数

晚清时期,出国留学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成为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政府逐渐认识到与西方国家差距巨大。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清政府开始派遣学生出国留学。

最初,出国留学的学生主要是由政府选派,人数较少。但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留学需求不断增加。1896年,清政府正式建立京师同文馆,专门负责选派和管理留学生。

到20世纪初,出国留学已成为风潮,留学生人数大幅增加。据统计,1840年至1911年,出国留学人数超过1万名。其中,赴美留学人数最多,其次是赴英、赴日留学。

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政治、外交、教育、科技等方面引进了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出国留学在晚清时期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它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3、晚清出国留学的人多吗现在

晚清时期,出国留学蔚然成风,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从1847年至1911年,晚清政府派遣了5000余名留学生赴美、英、法等国学习。自费出国的留学生也数量众多,预计有数万人之多。

这些出国留学的人员涵盖了各行各业,包括政界、外交界、教育界、科技界和军事界。他们回国后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改革,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著名的“京师同文馆”为例,它是清政府兴办的第一所专门培养外交人才的机构。自1862年创立至1902年停办,同文馆培养了近千名出国留学生,其中许多人成为清末民初外交界的重要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出国留学在晚清时期兴起,但与现代留学规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当时出国留学主要集中在少数精英阶层,普通民众出国留学机会较少。

随着时代的进步,出国留学已成为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每年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增长,反映了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决心和开放的姿态。

4、晚清留学的局限性

晚清留学的局限性

晚清留学运动旨在培养新式人才,推动中国现代化。由于时代与社会限制,晚清留学也存在诸多局限性:

1. 范围狭窄:

留学主要集中在欧美日三国,课程偏重于理工科、经济学和政治学。这导致中国对其他文化和知识体系的了解有限。

2. 资金限制:

留学费用昂贵,只有少数家庭能负担得起。这导致留学群体以富裕阶层为主,普通民众难以参与。

3. 文化冲突:

中国学生面临着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种文化冲突使他们难以适应留学生活,影响学习效果。

4. 意识形态分歧:

留学学生接触了各种进步思想,有的甚至成为激进派。这与清政府保守的政治环境产生冲突,导致了回国后难以施展抱负。

5. 回国后环境不佳:

留学回国后,学生们往往发现中国社会尚未做好变革的准备。缺乏配套措施和支持,使得他们的知识和才能难以发挥作用。

6. 语言障碍:

留学初期,语言障碍阻碍了中国学生与当地人的交流,影响学习和融入当地的能力。

这些局限性制约了晚清留学运动的实际效果。虽然留学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但他们无法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晚清留学的局限性也为后世的留学事业提供了 valuable experience,促使制定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留学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