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留学生(清朝的留学生都多大年龄了)
- 作者: 李墨尧
- 发布时间:2024-06-18
1、清朝的留学生
在清朝末年,由于国力衰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意识到改革刻不容缓。其中一项重大举措便是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
.jpg)
1872年,清政府首次派遣由40名学生组成的幼童出洋考察团赴美留学。这些幼童年龄大多在10-15岁,赴美后分别就读于不同的学校和家庭。他们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掌握了近代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
留学生们归国后,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詹天佑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成为中国近代铁路之父。严复翻译了大量西方著作,引入了西方思想,开启了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张之洞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国立工业学堂——湖北自强学堂,培养了众多近代产业人才。
除了幼童出洋考察团外,清政府还派遣了其他留学生赴英、法、德、日等国学习。这些留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例如,容闳在美国学习铁路工程,归国后参与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津塘铁路。唐绍仪在英国学习法律和政治,归国后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陈独秀在日本学习政治经济学,归国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清朝的留学生制度虽然时间短暂,但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清朝的留学生都多大年龄了
清朝的留学生年龄差异较大,具体情况如下:
幼年留学:
清朝早期,曾派遣年仅10余岁的少年出国留学。如1872年派遣的容闳,时年仅12岁;1873年派遣的李鸿章之子李经方,时年10岁。
青年留学:
清朝中期,随教育改革的深入,留学年龄逐渐增大。1907年派遣的赴美庚子赔款留学生,平均年龄为20岁左右。该批留学生多已完成中学教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成年留学:
晚清时期,派遣留学的年龄进一步提高。1909年,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开始派遣公費留学生。该批留学生大多为毕业于大学或专门学校的成年人。
年龄分布:
根据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德树的研究,清华大学早期留学生的年龄分布如下:
12-15岁:12.1%
16-20岁:52.4%
21-25岁:22.2%
26-30岁:7.5%
31-35岁:3.3%
36岁以上:2.5%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清朝留学年龄跨度较大,既有幼年留学,也有成年留学。不同年龄段的留学生反映了清朝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和国家发展需求。
3、清朝的留学生有多少人
清朝留学生人数有限,远少于近代其他国家。
清朝初期,曾派过几批留学生出国,主要赴英国学习科学技术。但规模较小,大多为个别送往海外的官员或学生。
到了19世纪末,清政府才开始有计划地派遣留学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出洋游学章程》,规定每年选拔公费留学生前往欧、美、日等国学习,学习期限一般为五年。
.jpg)
根据官方统计,自1898年至1911年清朝覆灭,共派出公费留学生149名。其中,赴欧美约115名,赴日本约34名。
不过,这149名公费留学生只占清朝留学生总数的一小部分。当时,还有不少自费出国留学的清朝学生。据不完全统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朝自费留学生人数约为300-400人。
与近代其他国家相比,清朝留学生人数可谓少得可怜。例如,同期的日本,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派往欧美留学的学生数量超过1万人。
清朝留学生人数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观念保守、经济落后、政治动荡等因素。这些因素阻碍了中国近代的对外交流和人才培养,对中国近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清朝的留学生怎么称呼
清代留学海外的学子被称为“庚子留美幼童”。
1905年,清政府选拔了第一批“庚子留美幼童”赴美国留学,后来又陆续派遣了多批。这些幼童都是12岁以下的男孩,由美国人艾利斯(Edward C. Ellis)带队,赴美后进入美国各地的中学和大学学习。
“庚子留美幼童”之名源于义和团运动后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应向美国赔款4500万美元,其中2000万美元专款用于派遣留学生前往美国留学。因留学生选拔开始于庚子年的次年,故称“庚子留美幼童”。
“庚子留美幼童”的赴美学习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他们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梁思成、林徽因、郭秉文、赵元任、胡适等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