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晚清留学生制度的特点(晚清留学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 作者: 杨清歌
  • 发布时间:2024-05-13


1、晚清留学生制度的特点

晚清留学生制度的特点

晚清时期,为了应对国家变革和发展需求,清政府于19世纪中后期开启了留学生制度。这一制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 政府主导:留学生派遣由政府主导,通过各种渠道选拔和派遣学生出国留学。

2. 留学国家集中:留学生主要被派遣至美国、英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反映了清政府对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视。

3. 专业领域限定:留学生主要学习军事、工程、采矿、政法等实用技术和学科,以满足国家迫切的发展需求。

4. 时间较短:留学生通常只在国外学习几年,然后回国任用。这种短期的留学方式旨在快速培养急需人才。

5. 兼任职务:许多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兼任了外交、商务等职务,既能学习先进知识,又能为国家服务。

6. 影响深远:晚清留学生在归国后成为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精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清留学生制度既反映了清政府改革开放的意愿,也体现了中国在近代寻求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迫切需求。留学生制度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大量人才,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2、晚清留学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晚清留学教育作为封建王朝挽救自身的一项重要手段,对中国近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局限性。

积极作用:

开眼看世界:留学教育使中国学生接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开阔了眼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培养人才:留学归国者在科技、教育、政治等领域成为中坚力量,为中国近代化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播新思想:留学归国者带回的先进思想和知识,在国内引发了维新变法、民主革命等社会变革。

局限性:

数量有限:留学教育仅限于少数精英阶层,难以惠及广大民众,制约了近代化的广泛普及。

目的功利:晚清留学教育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忽视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导致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相对薄弱。

中西文化冲突:留学归国者往往面临中西文化冲突的困境,难以完全融入中国社会,影响了近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晚清留学教育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数量有限、目的功利和文化冲突等局限性,未能充分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近代化。

3、晚清留学生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晚清留学生制度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背景下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 政府主导性强

晚清留学生是由政府选派和资助出国留学,留学目标由政府制定,留学人员也由政府派遣和管理。

2. 目标明确性强

晚清留学生制度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清政府的洋务事业服务。留学生被派往学习军事、工矿、航海等领域的技术。

3. 留学期限较长

为了培养留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晚清留学生一般被派往国外留学5到8年,有的甚至长达十年以上。

4. 与洋务运动紧密结合

晚清留学生制度与洋务运动密切相关。留学生们学成归国后,被安排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海军衙门等洋务机构任职,为洋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规模逐步扩大

晚清留学生制度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而逐渐扩大。从最早的容闳等人自费留学,到清政府正式选派留学生,再到设立专门的出洋肄业局,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

晚清留学生制度对于清朝的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它培养了一批精通西方科学技术的骨干人才,为中国近代工业和军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4、晚清留学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晚清留学生制度主要特点如下:

数量庞大:自1872年首批留学生派遣以来,至1911年清末,出国留学人数超过14000人。

官方派遣:留学生绝大多数由清政府选拔派遣,以官费出国学习,目标培养精通西方知识技术的精英人才。

留学地点集中: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和英国。美国成为留学生首选目的地,受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引;日本则因其与中国文化的相近性而受到青睐。

学习领域广泛:涵盖政治、经济、法律、医学、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旨在中国引入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

时间较长:留学期限一般为5-7年,甚至更长。这保证了留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地学习西方知识体系。

严格选拔:留学生人选由各地方政府和京师同文馆(后改称京师大学堂)严格选拔,注重考察学生的德才兼备。

积极影响:留学生归国后成为中国近代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引入了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促进了中国的科技、教育、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变革。

晚清留学生制度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