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与钱学森一同留学留在美国的人(跟钱学森一起去美国读书的科学家)

  • 作者: 胡船星
  • 发布时间:2024-06-21


1、与钱学森一同留学留在美国的人

在美国留学期间与钱学森一同留在美国的人员不多,其中著名的有:

林家翘(1916-2013)

航空航天专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钱学森的表弟。

参与美国多项航天计划,包括阿波罗和航天飞机。

朱传榘(1918-2015)

航天工程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参与美国火箭计划,为美国太空探索做出贡献。

黄述祖(1918-2014)

电子工程专家,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

开发用于计算机和通信的固态电子器件,对电子工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严济慈(1905-2009)

物理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包括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周培源(1902-1993)

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包括原子核物理和水波理论,对流体力学发展有所贡献。

这些人出于个人理想、学术追求或政治原因选择留在美国,并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他们为美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中美两国的学术交流。

2、跟钱学森一起去美国读书的科学家

战后赴美留学的科学家中,钱学森与其同窗挚友,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郭永怀也赫然在列。

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1946年与钱学森一同赴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在导师冯·卡门的指导下,两人潜心钻研航空航天技术,取得骄人成绩。郭永怀在喷气推进领域颇有建树,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两人义无反顾地回国效力。郭永怀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等职,为我国空间技术和核武器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开启了航天事业。1958年,郭永怀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此后,他又担任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8年,郭永怀在一次核试验中因意外事故不幸牺牲,年仅49岁。他的去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损失。作为钱学森的挚友和战友,郭永怀以其非凡的才华和爱国情怀,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与钱学森一同留学留在美国的人林

在二十世纪激荡的历史浪潮中,与钱学森一同赴美留学的林姓学者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留在了美国。

他天赋异禀,作为同窗中的佼佼者,与钱学森并肩求学于麻省理工学院。时值风云变幻之际,两人面临着回国报效和留美发展的抉择。钱学森毅然选择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而林姓学者则出于种种考虑,决定留在美国继续深造。

在异国他乡,林姓学者潜心钻研,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他成为世界航空领域的顶尖专家,为美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享誉国际。

看着祖国日益强大,林姓学者心中却无法割舍一份乡愁。他时刻关注着中国的航天发展,欣喜于祖国的每一次进步,也遗憾自己的缺席。

晚年,林姓学者曾数次回到故乡探亲访友,与昔日同窗重聚。他深情地表示,虽然身处异国,但他的心永远属于中国。他希望自己的学术成果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林姓学者的人生轨迹,既不同于钱学森的壮志凌云,也不失为一种为国奉献的另类方式。他在异国他乡取得的成就,不仅是个人荣誉,也是对中国科学界的间接贡献。

回望历史,我们钦佩钱学森的赤子之心,也尊重林姓学者的选择。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系祖国,为国争光,都值得我们敬佩。

4、和钱学森一起出国的人留在美国

钱学森三顾茅庐的感召下,郭永怀、李俊发、钱壮飞等一批航空尖端人才毅然决然归国,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留在美国,原因各异。

其中,钱学森的表弟张捷就是一位代表人物。张捷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因不满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不愿回国服务。毕业后,他留在美国从事航空航天研究,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另一个因素是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一些人认为美国拥有的尖端设备、充足的经费和开放的学术氛围更有利于自己的研究事业。如力学专家郭宗汾,尽管钱学森多次动员,他还是选择留美。

个人情感也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决定。有些人与美国妻子儿女团聚,不愿意割舍亲情。如著名华人数学家华罗庚,因妻子和孩子都在美国,最终也选择在彼岸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留在美国的人才并不都是叛国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心系祖国,在各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张捷曾多次回国探亲,并与国内同行合作研究。郭宗汾也通过捐赠设备和资金的方式支持国内科研事业。

他们留在美国的选择也引起了争议。一些人认为他们辜负了祖国的期望,损害了民族利益。也有人理解他们的选择,认为人才流动是国际间普遍现象,只要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对人类社会都是一种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