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留学生南京优惠政策(南京留学生落户政策2020有补贴)

  • 作者: 马希屿
  • 发布时间:2024-06-10


1、留学生南京优惠政策

留学生南京优惠政策

南京市为吸引和留住优秀留学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留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发展方面的支持。

学费减免和奖学金

部分高校对成绩优异的留学生提供学费减免或奖学金。

南京市政府设立了"留学生南京奖学金",奖励在南京高校学习成绩优异的留学生。

租房补贴和交通优惠

南京市对在南京租房的留学生提供租房补贴,减轻他们的住宿负担。

留学生可以享受公共交通优惠,购买学生月票或使用校园卡乘坐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

医疗和保险

留学生可以参加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医疗服务。

南京市为留学生提供补充商业医疗保险,保障他们的健康权益。

就业和创业支持

南京市鼓励留学生在南京就业,并提供职业指导、实习机会和就业服务。

对在南京创办企业的留学生,南京市提供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

其他优惠

留学生可以享受参观南京博物馆、中山陵等景点的门票优惠。

南京市举办留学生文化交流活动,促进留学生融入当地文化。

留学生可以在南京市公共图书馆借阅书籍和使用其他资源。

这些优惠政策为留学生在南京创造了有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留学生来到南京。南京市政府也希望通过这些政策,进一步提升南京的国际化水平,打造一座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城市。

2、南京留学生落户政策2020有补贴

在2020年,南京市出台了新的留学生落户政策,为符合条件的留学生提供补贴。

政策内容:

1. 补贴金额:硕士及以上学历留学生每人补助2万元人民币,本科及以下学历留学生每人补助1万元人民币。

2. 补贴条件:留学生须在南京市从事专业或职业,并且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缴纳南京市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满1年。

3. 补贴方式:补贴分两期发放,分别在落户后半年和一年发放。

申请流程:

符合条件的留学生需在落户后6个月内向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交申请材料,包括:

身份证

学历学位证书

劳动合同

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

落户证明

其他注意事项:

补贴仅限符合条件的留学生本人领取,不得转让。

留学生在获得补贴后,须在南京市工作满3年。如提前离职或解约,须按规定退回已领取的补贴。

补贴政策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

此项政策旨在吸引和留住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留学生落户南京后,不仅可以享受补贴,还可享受南京市的各项人才政策和服务,有助于在南京创业、就业、发展。

3、南京留学生回国补贴怎么拿

南京留学生回国补贴如何申请

南京市政府为鼓励留学归国人员回乡创业就业,设立了留学生回国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留学生可申请补贴,具体申请流程如下:

申请条件:

持有国外学士及以上学位

学成归国后在南京市就业或创业满一年

未享受过其他同类型补贴

申请材料:

申请表

护照首页复印件

学位证书复印件

就业证明或创业证明(如营业执照)

身份证复印件

近半年银行流水

申请流程:

1. 网上申报:登录南京市人社局官网(进入“留学服务”栏目,在线填写申请表。

2. 线下提交:将申请材料邮寄或直接送至南京市人社局留学服务处。

3. 审核发放:经过审核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补贴将直接发放至个人银行账户。

补贴标准:

博士生:10万元

硕士生:5万元

本科生:3万元

温馨提示:

补贴政策每年可能有调整,具体标准请咨询南京市人社局。

申请材料务必真实有效,如发现弄虚作假将取消补贴资格。

补贴发放后,申请人在南京市就业或创业需满足一定时间要求,否则需返还补贴。

4、留学生南京优惠政策是什么

留学生南京优惠政策

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留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提供便利和保障。

学费减免:

对成绩优异的留学生,根据其学习成绩和家庭经济情况,提供学费减免或全免。

住宿补贴:

为经济困难的留学生提供住宿补贴,减轻其生活负担。

医疗保险:

留学生可加入中国医疗保险,享受与中国公民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

就业支持:

毕业后留学生可申请工作许可,在南京就业创业。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就业信息和创业扶持政策。

文化交流:

政府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参观历史文化名胜、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等。

社会服务:

留学生可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融入南京社会。

其他优惠政策:

交通出行:留学生可享受公共交通优惠。

购物消费:在指定商店使用留学生卡可享受折扣。

文化娱乐:留学生可免费或优惠参观博物馆、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

以上优惠政策旨在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保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