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琐记中鲁迅出国留学是什么原因(《琐记》中提到鲁迅离开家乡的原因是什么)

  • 作者: 李南星
  • 发布时间:2024-07-22


1、琐记中鲁迅出国留学是什么原因

鲁迅出国留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寻求先进思想和知识:鲁迅早年在国内接受的教育主要以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为主,他深感国内知识体系的局限性。出国留学为鲁迅提供了接触西方先进思想和知识的机会,包括科学、哲学、文学等领域。

探索救国之路:鲁迅青年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和变革的年代。他亲眼目睹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入侵,促使他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认为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只有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和思想,才能找到强国救国的出路。

摆脱封建家庭束缚:鲁迅出身于封建官宦家庭,但他的思想和行为与传统家庭观念格格不入。他受尽了家庭的压抑和束缚,出国留学对他来说既是寻求自由解放,也是与旧思想旧制度决裂的标志。

日语的便捷性:相比于其他国家,日本与中国地理位置相近,文化也较为接近,而且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迅速,在医学、科学等领域颇有成就。因此,日语成为了鲁迅出国留学的首选语言。

鲁迅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仙台医专和东文学堂学习。他在日本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著作,接触了先进思想,并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留学经历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2、《琐记》中提到鲁迅离开家乡的原因是什么

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琐记》一文中,鲁迅提及了自己离开家乡的原因。他提到,在青年时代,他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感到十分愤懑。同时,他也意识到家乡的偏狭和落后,认为在这里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因此,鲁迅决定离开家乡,前往上海求学。他希望在上海这个大城市中,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文化,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上海,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投身于革命运动,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

鲁迅离开家乡的决定,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背景的影响。他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促使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也为他提供了离开家乡的契机。鲁迅的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个人命运,也为中国文学和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从琐记中找出鲁迅要到国外去的原因

鲁迅赴日求学的缘由,可从其琐记中窥见端倪。

鲁迅笔下的《呐喊》自序,透露了他对当时的中国教育的不满。他认为旧式的科举制度徒有其表,无法培养真正的有用之才。因此,他产生了出国寻觅新知的念头。

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学生》中写道,他曾目睹日本留学生在国内受到的尊重和优待。这些经历激起了他对日本的向往,促使他萌生了赴日留学的愿望。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自己幼时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发现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意识到必须逃离这个环境才能获得自由和发展。

鲁迅赴日求学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对旧式中国教育的不满;对日本先进文化和制度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一种逃避和抗争。

4、琐记中鲁迅先生当年离家求学的原因

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乌镇。12岁那年,他的祖父因科场案入狱,家道中落。此后,鲁迅目睹了封建社会中各种黑暗和不公,萌生了救国救民的志向。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鲁迅对科举制度彻底失望。次年春,他怀着改变国家命运的理想,告别故乡,远赴日本求学。

鲁迅在日本学习期间,接触到大量西方思想和文化,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批判。他立志要用笔杆子唤醒国民,为国家寻求出路。

1902年,鲁迅回国后,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任教,宣传新思想。他屡遭反动势力的迫害,被迫多次流亡。最终,鲁迅于1936年在上海逝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思想宝库。

鲁迅先生当年离家求学,既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他用自己的笔,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