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派去的留学生(清朝派去的留学生有多少人)
- 作者: 郭沫雅
- 发布时间:2024-05-25
1、清朝派去的留学生
清朝末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意识到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知识的重要性。于是,清朝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出国学习。
1872年,清政府选拔了一批120名优秀学生,组成了第一批留美幼童。这些幼童被送往美国,接受了系统的现代教育,学习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化。
此后,清政府陆续派出了多批留学生出国深造。留学生们被派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学习各种专业,包括文科、理科、工科和医学。
留学生们在海外刻苦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们学成归国后,成为近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在多个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例如,詹天佑成为中国第一条铁路的总工程师,设计和修建了京张铁路。李鸿章派驻外国的留学生容闳,后成为中国第一家银行——汇丰银行的买办,并担任清政府驻外使节。严复翻译了许多西方名著,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
留学生们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学习和实践,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急需的现代化人才,加速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2、清朝派去的留学生有多少人
十九世纪末,清朝政府为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先后派出四批留学生出国留学。
第一批留学生于1872年派出,人数为30名,赴美国求学。
第二批留学生于1875年派出,人数为120名,分赴美国、英国和法国留学。
第三批留学生于1878年派出,人数为120名,分赴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留学。
第四批留学生于1881年派出,人数为60名,赴美国留学。
四批留学生总数为330人。
清朝政府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旨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挽救国家于危亡之际。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留学生们回国后并没有得到重用,所学知识也无法得到有效施展。因此,清朝留学生的出国留学并没能真正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3、清朝派去的留学生叫什么
清朝于1872年开始派遣留学生,称为“幼童出洋”。首批三十名幼童留学美国,后陆续派往英国、法国、德国等国。
这些留学生的身份有三类:
1. 官学生:由两江总督李鸿章和江苏巡抚丁日昌等地方大员推荐,从各地学堂选拔成绩优异、品行端正的优秀学生,由政府公费留学。
2. 自费生:富裕家庭出资让子女出国留学,不享受政府提供的奖学金。
_1.jpg)
3. 公费生:政府选拔资助海外华侨子弟回国留学,享受政府提供的奖学金。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派往美国留学的学生通常被称为“幼童”,因为他们年龄普遍较小。而派往欧洲留学的学生则被称为“留学生”,年龄稍大一些。
第一批赴美幼童中,代表人物有詹天佑、梁敦彦、容闳等,他们在回国后为清朝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清朝派出的留学生在当时开阔了中国的眼界,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为中国近代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清朝留学生是哪些家庭的
.jpg)
清朝留学美国的留学生大部分出身于官宦家庭。
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批留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官宦之家。如唐绍仪的父亲唐景崧是两广总督,蔡乃煌的父亲蔡锦泉是兵部侍郎,刘玉麟的父亲刘铭传是闽浙总督。
1875年至1881年,清政府停止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但仍有少量自费留学生赴美学习。这些自费留学生也大多出身于官宦家庭。如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是候补知县,詹天佑的父亲詹兴洪是道台衔候补知府。
1881年,清政府恢复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并放宽了选派资格。除了官宦子弟外,商贾子弟也可被选派赴美留学。但由于赴美留学费用昂贵,所以商贾子弟赴美留学的人数并不多。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停止选派幼童赴美留学。1902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在此背景下,官宦子弟留学美国的途径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赴美留学,而是进入国内新式学堂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