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一词是怎么来的(留学生一词是由哪个国家创造的)
- 作者: 张若峤
- 发布时间:2024-06-14
1、留学生一词是怎么来的
留学生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中国学者出使西域求学,如张骞出使大夏、班固出使西域等。这些学者归国后,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唐朝是中国留学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万国来朝的局面造就了大量留学生来华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日本留学僧鉴真,他多次赴唐求法,最终在唐朝弘扬佛教并建立了唐招提寺。
宋朝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衰落,出国留学的现象有所减少。到了清末,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出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寻求救国之路。
民国时期,出国留学蔚然成风,大批中国学生赴欧美留学,学习政治、经济、军事等专业。这些留学生回国后,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出国留学一度中断,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新恢复。此后,留学热潮持续不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今,留学生一词在国际上已经广泛通用,它特指那些在外国院校学习或进修的海外学生。留学生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为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留学生一词是由哪个国家创造的
留学生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提出的。
在 19 世纪末,日本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开始出国派遣学生。这些赴海外留学的日本学生被称为“留学生”(日语:りゅうがくせい)。
这个词汇后来被中国、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用来指代赴国外求学的学生。如今,“留学生”已成为国际通用词汇,用来描述那些在外国学习的学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留学生群体也在不断壮大。目前,全球留学生人数已超过数百万,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学习。
留学生对促进国际交流、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为所在国家带去了新的思想和技术,也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3、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什么时代
留学生一词起源于晚清时期。
19世纪中叶,清政府迫于内外交困的压力,开始派遣学生出国留学。1854年,清朝政府派遣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拉开了中国留学生历史的序幕。这些赴美留学生被称为“幼童留美学生”,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1872年丁日昌上奏的《请选派幼童赴美肄业折》中。在折文中,丁日昌将赴美留学生称为“留学学生”,简称“留学生”。此后,“留学生”一词便广泛应用于官方文件和报刊中,成为指代出国学习的中国学生的专用名词。
“留学生”一词的出现,反映了清政府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迫切愿望。随着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留学生”一词也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和外延的专有名词,指代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学生。
4、留学生这个词源自哪个朝代
_1.jpg)
留学生一词最早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下诏:“今远夷来贡者皆令就学。”此后,隋朝开始招收来自高丽、百济、新罗等国的外籍学生,让他们在国子监学习中国文化和知识。
唐代继承了隋朝的这一政策,并进一步扩大外籍学生的招生范围。根据史料记载,唐代国子监中来自各国的外籍学生数量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新罗的崔致远、渤海国的李亿修等。
“留学生”一词正是源自唐朝。当时,这些外籍学生被安排在国子监右署学习,称为“留学生”。“留”字意为居留,“学生”则是指学习的人。因此,“留学生”一词的含义就是指居留于国子监学习的外籍学生。
自唐朝以来,“留学生”一词就一直沿用至今,用来指称那些到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或外国学生。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留学生已成为促进不同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