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陈寅恪留学为什么不学理科(为什么陈寅恪留学十多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 作者: 马晨希
  • 发布时间:2024-06-03


1、陈寅恪留学为什么不学理科

陈寅恪,近代著名史学家,生于光绪十年(1884年)。留学期间,他选择学习文科,而非理科,原因如下:

一、家庭传统:陈寅恪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陈三立是著名诗人。家庭环境熏陶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为他日后在文史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二、兴趣使然:陈寅恪自幼酷爱历史,遍览群书。他曾在《清华学报》上发表文章,称:“读史之乐,过乎一切。”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促使他选择了文科。

三、时代需求:清末民初,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西学东渐,但传统文化仍根深蒂固。陈寅恪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需要文史方面的学者来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四、理科基础薄弱:陈寅恪幼年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理科教育。他自认理科基础薄弱,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理科。

因此,尽管当时出国留学风靡一时,理科也备受重视,但陈寅恪依然坚持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毅然选择了文科。他的选择正是他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渊博学识的体现。

2、为什么陈寅恪留学十多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陈寅恪留学十余载不获博士学位,原因有三:

学术标准严苛:彼时欧洲学术界标准极高,要求学生在学术上做出原创性贡献。陈寅恪虽勤奋好学,但囿于时代背景及研究方向,并未达到导师的预期。

语言文化障碍:陈寅恪赴德留学时,德语水平尚欠佳,这影响了他与导师和同学的深入交流,也限制了他在德语文献中的深入探究。

个人因素:陈寅恪性格孤傲,不善于与人交往,加上语言障碍,难以融入欧洲学术圈。导师对他也不甚了解,未能给予足够的指导和支持。

陈寅恪留学欧洲十多年未能获得博士,并非学术能力不足,而是受当时学术环境、语言障碍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并不影响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他回国后成为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对中国历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3、陈寅恪留学为什么不学理科?

陈寅恪留学不学理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陈寅恪自幼在传统文化氛围中熏陶,对中国古典文献有着浓厚兴趣。他博览群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早有造诣。赴美留学前,他已是蜚声学界的国学大家。

陈寅恪对中国文化深感责任和使命。他认为,中国文化面临重重危机,亟待拯救和复兴。而理科属于西方文化体系,他担心自己学习理科会违背自己的文化传承使命。

陈寅恪对理科不感兴趣。他缺乏数学思维和实验精神,难以适应理科的严谨和抽象性。他更倾向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和思考。

陈寅恪留学彼时的美国,人文社会科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哈佛大学是美国人文社科领域的领军学府,拥有众多名师和丰富的学术资源。这为陈寅恪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陈寅恪留学不学理科,是综合了个人兴趣、文化使命和学术环境等因素考量的结果。他选择深入钻研中国古典文献,为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陈寅恪的书为什么难懂

陈寅恪的书之所以晦涩难懂,原因多方面。

陈寅恪的研究范围广博,涉及史学、文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其著作既有断代史、考证专著,也有文化论集,内容错综复杂,不易通读。

陈寅恪的文字功底深厚,其文风古奥典雅,经常引经据典,使用生僻字词,这使得其著作的阅读难度大大增加。陈寅恪的叙事方式较为跳跃,不拘泥于时间顺序,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难以把握文章脉络。

陈寅恪的论证过程严谨缜密,往往从细微处入手,层层抽丝剥茧,这使得其著作的逻辑结构严谨,但阅读起来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陈寅恪的著作中包含着大量的史学考证和文化阐释,这些内容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陈寅恪的思想深邃,其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哲思和文化内涵,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和悟性才能领会其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