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是哪一年)
- 作者: 王砚舟
- 发布时间:2024-07-12
1、国家记忆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
新中国的记忆:首批留学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培养人才。1950年,政府选派142名优秀青年赴苏联留学,开启了新中国留学生的历史篇章。
首批留学生怀揣着建设祖国的理想,远赴异国他乡。他们克服语言障碍、生活艰辛,刻苦学习科学技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他们系统掌握了航空、工程、医学等领域的知识,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归国后,首批留学生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担任科研院所的领导,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他们投身生产建设,攻克了技术难题,推动了经济发展。他们为新中国的科技进步、工业化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首批留学生的事迹凝聚着爱国情怀、求知精神和奉献意识。他们不仅承载着知识和技术,更承载着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和期待。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来的留学生,为祖国贡献力量,续写新中国记忆的辉煌篇章。
2、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是哪一年
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
1950年,新中国公派了第一批留学生赴苏联学习。经过严格的选拔,160名优秀青年被派往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苏联著名高校,攻读工程、科学、医学、经济、文学等多个专业。
这批留学生肩负着为新中国培养急需人才的使命。他们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在苏联顶尖高校接受了系统而先进的教育。他们不辱使命,回国后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中,有后来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他学成归国后,领导并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航天工程等研制工作,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jpg)
还有自动化专家顾诵芬、建筑学家梁思成、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等一批杰出人才,他们都曾在苏联留学,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以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奉献精神,为中国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3、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回来多少人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人才。1949年,新中国选派了第一批留学生前往苏联、东欧等国家学习。
这批留学生共计1420人,分别学习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科、文科等专业。在苏联,他们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等名校。在东欧,他们主要在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罗马尼亚学习。
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这批留学生学成归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中涌现出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和专家。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中,回国人数约为1200人,约占总人数的85%。他们为新中国的科学技术、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外学术交流和友好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4、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名单
新中国诞生后,为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1950年,国家选派了第一批30名留学生赴苏联学习。他们分别是:
理科:
数学:韩延?、姜伯驹、万哲先
物理:邓稼先、钱三强、赵忠尧
化学:曾昭抡、张青莲、高小霞
工科:
机械:蒋光鼐、彭士禄、吴仲华
电气:王大珩、陈芳允、恽之玮
航空:徐舜寿、侯桂芳、彭济堂
农科:
农业:袁隆平、吴相湘、张香桐
林业:洪绂曾、朱显谟、杨文焕
社会科学:
经济学:孙冶方、薛暮桥、陈翰笙
哲学:李达、艾思奇、冯定
医科:
外科:金显宅、许涤新、谷悦。
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成为新中国科学、教育、工业和医疗等领域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