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1972恢复留学政策历史背景(1950-1953年留学生回国的背景)

  • 作者: 朱霖沁
  • 发布时间:2024-05-10


1、1972恢复留学政策历史背景

1972年,新中国恢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的政策,开启了中国留学事业的新篇章。这一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国际形势变化:冷战格局逐渐缓和,中美关系改善,为中国派遣留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国内科技发展落后:经过文革十年动荡,中国科技发展严重滞后,急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

人才培养需求:中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而国内高校无法满足需求。

政治环境改善:文革结束,政治环境逐渐改善,思想禁锢有所松动,为恢复留学政策提供了可能。

周边国家留学政策:当时,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已经实施留学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政府意识到,派遣留学生是实现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于这些背景,197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教育部制定恢复派遣留学生政策的方案。经过周密筹划,1972年6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选派留学生的通知》,标志着新中国留学政策正式恢复。

2、1950-1953年留学生回国的背景

1950-1953年留学生回国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建设所需人才匮乏。新政府号召海外留学生归国效力,参与建设新中国。

1. 政治环境转变:

新中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留学生被视为“亲西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排斥和歧视。

2. 新中国建设召唤:

新政府亟需科技、经济、医卫等各方面人才。留学生拥有海外先进知识和技术,是宝贵的财富。

3. 爱国主义情怀:

留学生怀揣报国理想,希望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他们响应新政府的号召,纷纷回国投身社会主义事业。

4. 生活待遇改善:

新政府为回国留学生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包括高工资、住房、医疗等保障。这吸引了一些原本计划留在海外的留学生。

5. 国际局势变化: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留学生在海外受到排挤和阻力,更加渴望回国。

6. 政府相关政策:

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留学生回国的政策,如提供回国机票、免除回国手续费等。这些政策为留学生回国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3、19世纪70年代留学生被召回的有哪些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出于政治和经济考虑,召回了一批正在欧美留学的学生。被召回的留学生主要有以下几批:

第一批:1870年

李圭、张斯桂、容闳等人在美国学习政治、经济、法律等专业,因清廷下令召回而回国。

第二批:1871年

詹天佑、杨深秀等人留学英国,学习工程技术,后被召回,投身洋务运动的铁路建设。

第三批:1873年

曾纪泽、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等人留学美国,学习外交事务,遭召回后加入外交部。

第四批:1874年

严复、吕思勉等人留学英国,学习海军和哲学,被召回后,担任海军教员或从事著述。

这些留学生被召回的原因主要有:

政治考虑:清廷担忧留学生接触西方思想,会动摇封建统治。

经济压力:留学生留学费用昂贵,政府财政拮据。

人才需求:清廷急需一批精通西学的人才,以帮助推进洋务运动。

留学生的召回对洋务运动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是中断了青年留学生接触西方先进思想的渠道,阻碍了思想启蒙的进程。二是人才断档,导致洋务运动初期缺乏必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但同时,召回的留学生也为清廷培养了一批中西兼通的官员和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1972年我国恢复留学政策的历史背景

1972年,我国做出恢复留学政策的决定,这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

一、国际环境的缓和:当时,冷战格局有所缓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隔阂逐渐减少,为留学政策的恢复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国内形势的需要:文革结束后的中国急需引进先进技术和知识。留学政策的恢复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邓小平思想的影响:随着邓小平重新主政,改革开放的思想萌生。留学政策的恢复与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一脉相承。

四、周恩来总理的推动:周恩来总理自文革前夕就开始为恢复留学政策做准备,并于1971年向党中央建议逐步重启留学工作。

五、外交突破契机: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尼克松访华,为中外交流打开大门。同期,中国与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关系也得到改善,为留学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外交保障。

恢复留学政策的背景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传递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强烈意愿,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