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留学生一词来源于(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什么时期)
- 作者: 刘梓豪
- 发布时间:2024-07-09
.jpg)
1、我国的留学生一词来源于
我国“留学生”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
19世纪中后期,随着洋务运动和近代化进程的推动,清政府意识到派遣学生出国学习的重要性。1872年,清政府派遣了第一批30名留学生赴美国留学。
当时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词语来指代这些出国学习的学生。他们最初被称为“游美幼童”或“留学幼童”。直到1881年,清政府颁布《出洋学生章程》,其中首次使用“留学生”一词。
“留学生”一词由“留”和“学生”两个字组成。其中,“留”字指在国外停留学习,而“学生”字则指正在接受教育的人。因此,“留学生”一词的含义就是指在国外接受教育的中国学生。
此后,“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对出国学习中国学生的统称。随着时代的发展,留学目的地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各地,留学生的人数也大幅增加。如今,“留学生”已成为中国与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2、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什么时期
我国现行的“留学生”一词,起源于清朝末年。
1872年,清政府派遣首批官费学生赴美国留学,称为“幼童留美”。彼时,政府将这些学生称为“留学肄业生”。
1901年,清政府设立游学译局,负责选拔和派遣留学人员。游学译局将留学人员称为“游学生”,与清华学堂等国内培养的官费生区分。
1906年,清政府正式颁布《钦定游学章程》,将“游学生”正式定名为“留学生”。章程规定:“出洋留学者,名曰留学生。”
民国时期,继续沿用“留学生”一词。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留学条例》,明确规定:“留学国外国立学校之我国学生,称留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生”一词继续使用。195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留学人员回国服务问题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留学人员,是指我国公民去国外留学的人员。”
经过历史演变,“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专指我国公民在国外留学的人员的专用术语,沿用至今。
3、我国留学生一词来自于哪个朝代
我国诞生留学生一词起源于哪个朝代,至今仍各有说法。有人认为始于汉朝,因"留"字与"游"字古音相通,故"游学"一词也可当作留学生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始于三国时期,《三国志·吴书》中记载魏国人王肃到东吴求学,称其为"留客"。
不过,普遍认为"留学生"一词明确出现在六朝时期。南北朝《梁书》中记载,梁武帝时代,高句丽王派遣使者至梁朝,要求派遣"留生"来学习文化知识。此事标志着"留学生"一词正式出现。
唐朝时期是我国教育史上留学的重要时期,留学生制度得到了完善。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诏令规定,各州每年可保送50名学生至京都学习。此举促进了全国留学生事业的发展。
到了宋朝,留学生制度进一步发展。宋太宗时创立太学,并规定每年可录取外国留学生100名。宋朝还设置了"鸿胪寺",负责接待和管理外国留学生。
元朝和清朝时期,留学生制度有所衰落。不过,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近代以来,我国留学生制度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如今,留学生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4、我国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朝代
我国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朝代之一,其开放包容的文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使者。其中,日本遣唐使团最为著名。这些使者来到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并将之带回日本。
为了安置这些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唐朝政府在当时的都城长安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称为"留学生馆"。该机构负责管理留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安全,也为他们提供翻译、向导等服务。
最初,"留学生"一词仅指来自日本、朝鲜等藩属国的学生。但随着唐朝与其他国家交流的增多,该词的含义逐渐扩大,涵盖了所有在华学习的外国学生。
唐朝之后,留学制度在宋、元、明、清等朝代继续沿袭,但"留学生"一词的用法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直到近代,随着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留学生"一词才开始用来指代在海外学习的中国学生。
因此,我国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唐朝设立的"留学生馆",其意为在华学习的外国学生。经过千余年的演变,该词的含义逐渐扩大,成为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常用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