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我国有留学生来源于何时(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 作者: 李珺颜
  • 发布时间:2024-05-09


1、我国有留学生来源于何时

我国有留学生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礼部曾派员随朝贡使团前往朝鲜、日本等国学习。清代中后期,派往国外学习的留学生逐渐增多。例如,在1872年,清政府选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期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挽救民族危亡。

民国时期,留学热潮进一步兴起。大批青年学生赴美、英、法、德等国留学,学习政治、经济、法律、医学、工科等专业。当时,留学不仅成为个人提升知识和技能的方式,也成为国家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留学生数量有所减少。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鼓励留学,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自此,留学成为众多学子深造和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如今,我国留学生人数持续攀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之一。留学生不仅为母国输送了大量人才,也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与繁荣。

2、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留学生”一词,可追溯到清末。

1872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学,这些学生被称为“游学肄业生”。1875年,派遣留英学生,称为“出洋肄业生”。

1905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出洋游历学生章程》,明确使用“留学生”一词,指派往国外学校留学的学生。

“留学生”一词的由来与当时的留学目的有关。当时派出的学生大多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以期振兴中国。因此,他们被寄希望于“留”在国外学习,学成归国后报效国家。

随着时代的变迁,“留学生”一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如今,它不再局限于清末派遣的公费学生,而是泛指所有在国外接受教育的中国学生。他们肩负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国家发展重任,为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3、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自于哪个朝代

在中国历史上,“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目前尚存争议。

一种说法认为出现在西汉。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元康三年(前61年),西域诸国纷纷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汉文化,汉朝对这些外国学生给予食宿和学习费用,称为“留学生”。

另一种说法认为出现在明朝。明代设有“留京会试”,允许外国考生参加会试,此类考生称为“留京生员”,后简称“留生”。

还有说法认为出现在清朝。清朝时,有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一些中国学生跟随他们学习西方知识,称为“洋留学生”。

关于“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尚无定论。但可以明确的是,自西汉以来,中国就一直有外国学生来华学习的传统,这些外国学生在不同时期被称作不同的名称,而“留学生”一词则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

4、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自于何时

我国有“留学生”一词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批外来人才。这些人来到中土后,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同时也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为了让这些外国人更好地了解汉文化,朝廷特地设立了专门的学校,教授汉语和汉文化,这些学校被称为“鸿胪寺”。鸿胪寺的学生主要就是外国来华留学生,因此,“留学生”一词由此而来。

唐朝时期,中国与外国的交流更加频繁,来华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唐政府在长安设立了“四夷馆”,专门收容和接待外国使臣和留学生。四夷馆的学生不仅学习汉语和汉文化,还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当时,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留学生都曾就读于四夷馆。

宋元明清时期,“留学生”一词继续沿用,但其含义有所变化。宋代开始,中国与海外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海外留学生主要是来中国学习商业知识。元代以后,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留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包括儒家经典、佛教典籍、医学、天文、数学等。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留学生”一词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20世纪初,中国开始派遣公费留学生出国学习,以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继续派遣留学生出国,同时,也接收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

如今,“留学生”一词已成为一个通用术语,泛指在国外学习的外国学生,其含义与汉代已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