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常州留学生人才引进(常州留学生人才引进落户政策)

  • 作者: 胡乔煜
  • 发布时间:2024-05-10


1、常州留学生人才引进

常州留学生人才引进

常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重镇,始终重视留学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近年来,常州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吸引和留住海内外优秀留学生人才,为常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政策支持方面,常州政府为留学生人才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落户支持、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在落户方面,常州对拥有海外高层次学位或在知名企业工作的留学生实行直接落户政策。在住房方面,常州提供租房补贴或人才公寓,帮助留学生解决住房问题。常州还设立了留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扶持留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在人才培养方面,常州与海内外高校合作,搭建多元化的留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常州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访问交流的机会。同时,常州还打造了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为留学生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

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常州成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留学生人才。这些留学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还为常州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注入了新的动能。未来,常州将继续加强留学生人才引进工作,为常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2、常州留学生人才引进落户政策

常州留学生人才引进落户政策

常州高度重视留学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吸引和留住优秀留学生,出台了一系列引进落户政策,助力留学生在常州发展事业,共筑美好未来。

对于符合条件的留学生,常州提供简化落户程序、租房补贴、就业创业支持、子女教育保障等多项优惠政策。具体如下:

简化落户程序:留学生在常州就业或创业,可凭《留学人员归国证明》和《工作证明》或《营业执照》直接申请落户,无需办理《常住户口迁移证》。

租房补贴:符合条件的留学生可在常州市区范围内租赁住房,享受租房补贴,最高可达每月1200元,补贴期限最长为3年。

就业创业支持:留学生在常州创业,可申请创业贷款、项目资助等政府扶持政策。留学生还可享受人才公寓租赁、创业孵化基地入驻等优惠。

子女教育保障:留学生在常州落户后,其合法子女可享受常州市区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并可根据政策申请入学困难家庭子女资助项目。

常州还建立了留学生服务联盟,为留学生提供职业规划、人才交流、生活服务等全方位支持。通过构建友好的留学生发展环境,常州致力于吸引和汇聚更多优秀留学生,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常州留学生人才引进政策

常州留学生人才引进政策

常州高度重视留学生人才引进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常州创新创业,助力城市发展。

引进范围:

具有海外知名高校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留学生

在海外知名企业或机构从事过相关专业工作的留学生

优惠政策:

安家补贴:提供一次性10-30万元安家补贴,分3年发放。

购房补贴:最高补贴100万元,用于在常州购买自住商品房。

租房补贴:每月提供1500-3000元租房补贴,最长补贴12个月。

创业扶持:对留学生自主创业项目,提供最高500万元的无偿资助。

就业奖励:对引进的高层次留学生,给予最高50万元的就业奖励。

子女教育:为留学生子女提供优先入学、学费减免等教育优惠。

医疗保障:为留学生提供与常州市民同等的医疗保障。

申请流程:

有意向的留学生可通过常州市外专局网站或微信公众号提交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学历证明、工作经历等。

审核评估:

常州市外专局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估,重点考察留学生的学历水平、专业能力、工作经历等。

保障机制:

常州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机制,为留学生人才在常州工作、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政策咨询、项目对接、生活保障等。

常州留学生人才引进政策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众多优秀留学生来常州创新创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常州留学生人才引进补贴

常州市为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常就业创业,近日出台《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补贴办法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留学人才给予最高180万元的补贴。

补贴对象

获得境外知名高校博士学位,或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海外留学人才。

年龄在45周岁以下,并在常州市内企事业单位全职工作。

补贴金额

国家级特聘专家资助300万元。

省级特聘专家资助180万元。

市级特聘专家资助90万元。

高校特聘专家资助60万元。

企业特聘专家资助30万元。

补贴发放

补贴分5年发放,每年发放20%。

每年一次性发放,补贴发放到个人银行账户。

申报流程

由用人单位向常州市人社局提出申请。

人社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资格审查。

符合条件者纳入常州市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库。

此项补贴政策旨在为常州引进和留住高层次留学人才,为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常州市将继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构建更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