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留学美国(徐志摩留学美国本来想回国从事的行业是)
- 作者: 刘语现
- 发布时间:2024-09-09
1、徐志摩留学美国
徐志摩,现代杰出的诗人,曾留学美国。
1918年,徐志摩赴美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期间,他广泛涉猎西方文学和社会思潮,如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女权运动。这些思想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变得更加浪漫、自由。
在哥伦比亚大学,徐志摩与胡适、梅光迪等志同道合的留学生结识,共同创办新月社,致力于传播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徐志摩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了许多诗歌和散文,宣传个性解放、自由恋爱和女性权利。
徐志摩在美国还接触到了当时流行的意象派和超现实主义诗歌,这些诗歌形式的实验性为他后期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他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创作出许多具有朦胧美和朦胧感的诗歌,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徐志摩的留学美国经历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养分,塑造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他将西方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现代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徐志摩留学美国本来想回国从事的行业是
徐志摩留学美国期间,本来计划回国从事银行行业。
徐志摩出生于富裕的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于1918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克拉克大学。在美留学期间,他广泛涉猎文学、哲学、经济等学科,并在银行实习。
徐志摩对银行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认为银行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石,可以通过金融杠杆推动社会进步。他在实习过程中认真学习银行业务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徐志摩回国后并没有立即从事银行行业。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投身于文学创作,成为中国现代诗坛的重要人物。徐志摩的诗歌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抒发了他对自由、爱与美的追求。
虽然徐志摩最终没有踏足银行行业,但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实习经验对他在文学创作中有所启示。他的诗作中常常包含着经济和金融的元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变革和金融发展。
3、徐志摩留学美国时改名叫什么?
徐志摩赴美留学期间,为了融入美国文化,他将自己的英文名字从 Shih-Tse Hsu 改为 John C. H. Hsu。这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便于发音和记忆:John 是一个常见且易于发音的名字,而 Shih-Tse 对于美国人来说可能较难发音和记住。
融入美国社会:使用一个更美国化的名字有助于徐志摩更快地融入美国社会,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学术便利:在当时美国的学术环境中,使用一个美国化的名字被认为是更加专业和正式的。
徐志摩在美国留学期间使用 John C. H. Hsu 这个名字,体现了他融入美国文化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留学生的普遍做法。
4、徐志摩在美国读哪所大学?
徐志摩于 1922 年至 1925 年赴美国留学,主要就读于以下两所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jpg)
徐志摩先在哥伦比亚大学旁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课程。在此期间,他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接触到了西方现代思潮。
克拉克大学 (Clark University)
1923 年,徐志摩转学至克拉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师从著名哲学家格兰维尔·斯坦利·霍尔 (G. Stanley Hall) 研究教育学。在克拉克大学期间,徐志摩深入了解了西方教育思想,并撰写了《一个中国学生的自述》等重要文章。
1925 年,徐志摩因病肄业回国,未获得硕士学位。但他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吸收了西方现代思潮,倡导新诗运动,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