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最后一批留苏学生(第一例留苏学生结婚案是经过谁亲自批准的)

  • 作者: 杨莯恩
  • 发布时间:2024-07-18


1、最后一批留苏学生

时光荏苒,转瞬之间,曾经叱咤风云的"最后一批留苏学生"已满头银发,步履蹒跚。他们见证了中苏关系的跌宕起伏,满腔学识与报国的赤诚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回溯往昔,二战结束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大批热血青年赴苏联留学,怀揣着为国效力的梦想。他们身着朴素的学生装,刻苦攻读,以知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异国他乡,他们克服语言障碍和生活困难,勤奋学习,成绩优异。他们不仅掌握了先进的技术知识,还深刻领会了苏联的社会制度和发展理念。回国后,他们成为了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留苏学生们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政治漩涡中,他们被迫回国,许多人因此中断学业,前途蒙上阴影。尽管如此,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为祖国奋斗的信念。

"最后一批留苏学生"是中苏关系史上的特殊群体,他们既见证了中苏友好的黄金岁月,也经历了关系恶化的寒冬。他们的经历既是时代变迁的写照,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历史篇章。

如今,他们已步入暮年,但他们的精神仍在激励着后辈。他们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将永远铭刻在民族奋斗的史册中。作为"最后一批留苏学生",他们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他们的足迹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天空。

2、第一例留苏学生结婚案是经过谁亲自批准的

留苏学生在海外留学期间结成的婚姻,回国后是否有效,曾一度引起争议。

1925年,第一例留苏学生结婚案出现。一位留苏女学生回国后向江苏省高院申报结婚登记,遭到拒绝。高院认为,按照《民国民法》,婚姻应由双方家长或亲属主婚,而留学生在国外与外国人结婚,未经父母同意,不符合法律规定。

此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孙中山先生得知此事后,高度重视,亲自给江苏省高院院长赵凤昌写信。在信中,孙中山指出:“今后全国各地对于留苏或他国结婚之男女,一律不得拒绝登记。”他还强调:“不承认此等婚姻,实是阻止中国青年女子求学之最大障碍之一。”

赵凤昌院长收到孙中山的信后,立即做出回应,表示将遵照孙中山的指示,办理留苏学生婚姻登记事宜。至此,第一例留苏学生结婚案得以圆满解决,也为后来留学生回国后婚姻登记问题奠定了基础。

孙中山先生亲自批准第一例留苏学生结婚案,彰显了他开明先进的思想和对青年学子的关怀支持。这一决定不仅保障了留苏学生的婚姻权益,还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3、1948年21位留苏学生

1948年,21位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梦想的留苏学生,毅然归国,踏上了建设新中国的征程。

他们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名校,在苏联莫斯科国立大学和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校刻苦学习,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归国后,他们被分配到新中国成立不久的各个重要部门,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

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等留苏学子成为我国两弹一星功勋,为我国国防工业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华罗庚、陈景润、杨乐等数学家,则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李四光、赵九章等地质学家,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1位留苏学生归国的经历,体现了海外赤子心系祖国的赤诚爱国情怀。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和成就,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为祖国的发展奉献力量。

4、最后一批留苏学生是哪一年

在中苏关系经历了曲折波折后,最后一批留苏学生于1960年初回国。

这批学生的出国留学始于1956年。当时,中苏两国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中国急需建设人才,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愿意提供帮助。于是,一大批中国学生远赴苏联学习。

中苏关系随后迅速恶化。1958年,两国因政治分歧而交恶。苏联决定不再接收中国留学生,并要求在苏联的中国学生回国。

尽管如此,中苏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并未完结。苏联同意继续接收部分中国学生,但名额大幅减少。最后返国的留苏学生,便是这批经过筛选后留下的学生。

1960年初,最后一批留苏学生踏上回国的旅程。他们满载着知识和技能,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归心似箭。这批学生的归国,标志着中苏两国留学交流的暂时中断。

几年后,随着中苏关系逐步缓和,留苏学生计划才得以恢复。由于种种原因,留苏学生再也没有达到过去的大规模。

最后一批留苏学生回国,既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为后来的中苏关系留下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