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留苏学生都是哪几年(新中国留苏学生都是哪几年开始的)
- 作者: 杨清歌
- 发布时间:2024-05-18
1、新中国留苏学生都是哪几年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中国学生赴苏联留学,开启了中苏科技文化交流的新篇章。这些留苏学生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时期:
一、1950-1955年:早期留苏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影响,苏联成为中国的重要留学目的地。这一时期,中国派出多批留学生赴苏学习,主要集中在重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
二、1956-1962年:高峰期
1956年,中苏两国签订《关于发展科学技术合作的协议》,标志着中苏科技合作进入高峰期。这一时期,中国留苏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达到高峰。留学生分布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
三、1963-1965年:逐步减少
中苏关系恶化后,留苏政策开始调整。中国逐步减少赴苏留学人员数量。这一时期,留苏学生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核物理等领域。
四、1966-1976年:中断
.jpg)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破裂,留苏政策中断。原有的留苏学生全部回国。这一时期,中国与苏联的科技文化交流全面停止。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留苏学生是新中国科技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回国后,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2、新中国留苏学生都是哪几年开始的
新中国留苏学生始于1949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后,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盟友,主动向中国提供援助,派遣专家和接收中国留学生。1949年,第一批120名中国留学生被选派赴苏学习,主要专业包括工业、农业、军事、科学、教育等。
此后,受中苏两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新中国留苏学生人数有所波动。1955年,中苏关系达到高峰,留苏学生人数达到顶峰,约有1.3万人。1956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留苏学生人数锐减。1960年至1963年,受中苏关系中断的影响,留苏学生全部回国。
1982年,中苏关系开始缓和,留苏学生制度得以恢复。1989年苏联解体前,新中国共派出了约1万名留学生赴苏学习。
这些留苏学生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新中国留苏学生都是哪几年出生的
新中国留苏学生出生年份分布: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约占20%,这批学生主要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和远东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
1940年代中后期:约占30%,主要赴苏联各高等院校学习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
1950年代初:约占40%,苏联向新中国提供大量留学名额,学生赴苏学习范围广阔,覆盖多个领域。
1960年代初至中期:约占10%,受中苏关系恶化影响,赴苏留学人数大幅减少。
还有一些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赴苏留学,但数量较少。
4、新中国留苏学生都是哪几年的
新中国留苏学生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期(1950-1953年)
以工科为主,少部分学生修读农学、医学等专业。
第二期(1954-1957年)
规模扩大,专业分布更广泛,包括工科、农学、文科、理科等。
第三期(1958-1960年)
数量达到高峰,主要集中在理工科领域,涵盖了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众多专业。
第四期(1961-1966年)
规模逐渐缩小,专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医学、语言学、哲学等。
第五期(1967-1976年)
由于中苏关系紧张,留苏学生数量大幅减少。
第六期(1977-1982年)
文革结束后,留苏学生制度恢复,但规模较小。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分期仅作为概略划分,具体年份可能存在重叠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