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是词吗(留学生一词是由哪个国家创造的)
- 作者: 李司柠
- 发布时间:2024-05-24
1、留学生是词吗
留学生一词在中国语言中是一个合成词,由“留”和“学生”两个词根组成。
“留”表示滞留或逗留,在汉语中可以表示“留在某地不走”或“暂时不离开”。“学生”则是指正在接受教育的人,包括在校学生和研究生。
因此,“留学生”一词的含义是“留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学生”。它特指那些离开自己国家,前往其他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
从词语结构上来说,“留学生”符合汉语合成词的构词规律。词根“留”和“学生”的结合,明确表达了该词语的语义内涵,即“留在国外接受教育的个体”。
在汉语词典中,“留学生”一词也被收录和解释,进一步证明其作为汉语词语的合法性。
“留学生”一词符合汉语构词规律,在词典中得到收录和解释,具有明确的语义内涵,因此可以认定它是一个合法的汉语词语。
2、留学生一词是由哪个国家创造的
留学生一词最早由日本创造,称为“留学生”,意为赴海外留学的学生。
在19世纪末,日本开启了明治维新,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派遣了许多学生出国留学。这些学生被称为“留学生”,意指暂时留在国外学习的学生。
此后,这一概念逐渐被其他国家采纳。在20世纪初期,中国也开始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并沿用了“留学生”一词。随着留学的普及,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使用。
.jpg)
如今,“留学生”一词已成为普遍接受的术语,用来指称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学生。它不仅反映了学生在海外学习的经历,还承载着国家对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重视。
3、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什么时代
留学生一词源于中国近代,即鸦片战争前后。
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西方传教士和商人纷纷涌入中国。为了培养出能与外国人交流的中国人,清政府于1847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招收留学生出国学习西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留学生的开端。
当时,这些被派往国外学习的中国人被称为“遣派生”或“肄业生”。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加,以及留学生在海外接受西方教育后回国报效祖国的现象增多,“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对他们的统称,并沿用至今。
留学生一词的出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对西方先进知识和技术的渴求,以及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它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而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承载着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悠久历史。
4、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留学生一词起源于清朝末年。
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这些学生被称为“留美幼童”或“留美学生”。
1896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出洋学生章程》,对留学生选拔、派遣、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正式将“留学生”一词载入官方文件。
此后,“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对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正式称谓。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初,随着日本明治维新后派遣留学生赴欧美的增多,“留学生”一词传入日本并得到广泛使用。
今天,“留学生”一词已成为一个国际通用的词汇,指来自国外并在另一个国家学习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