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国内外国留学生最新消息(外国留学生入境中国最新消息)

  • 作者: 刘羲颜
  • 发布时间:2024-07-23


1、国内外国留学生最新消息

国内外来华留学生最新动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来华留学已成为世界各地青年学子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的桥梁。近日,中国教育部公布了有关外来华留学生最新动态的消息:

一、留学生规模稳中有升

2023年,来华留学生总数达到58.03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占比分别为38.7%和43.2%。留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亚太地区留学生占比最高,达到88.6%。

二、留学生分布更加多元

以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一直是留学生的主要聚集地。近年来,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其他省份的高校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2023年,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分别有超过10万名留学生,成为新兴的留学目的地。

三、来华留学动机发生变化

以往,留学生来华主要以学习汉语、体验中国文化为主。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科技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以学习理工科、经管类专业为目的,期望在华获得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机会。

四、中国政府加强留学生服务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留学生工作,近年来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强化留学生服务保障。2023年,教育部推出“来华留学服务平台”,提供签证办理、学校信息查询等便捷服务,进一步优化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五、中外高校合作深入

为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中国高校与国外著名高校开展了广泛合作。2023年,中国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建立了超过1000个联合办学项目和联合研究中心,为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

来华留学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外高校合作的不断深入,来华留学将为更多青年学子提供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的宝贵平台。

2、外国留学生入境中国最新消息

根据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最新通告,自2023年3月1日起,全面恢复办理外国人赴华工作、商务、探亲、团聚和私人事务类型签证。

入境中国需满足以下条件:

持有有效签证

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入境后无需集中隔离

签证申请可通过中国驻外使领馆或签证代办机构提出。申请人需提交有效护照、照片、签证申请表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

有中国永久居留许可证者无需申请签证。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可凭有效身份证明直接入境中国。

部分国家和地区有免签政策,具体请参考中国驻外使领馆网站。

对于已在中国境内逗留的外国留学生,应密切关注学校和移民管理部门的通知,及时办理签证延期或变更手续。

恢复签证办理后,将方便外国留学生返华学习、开展交流合作。请广大留学生按照要求准备相关材料,及时提出签证申请。

3、国内外国留学生最新消息新闻

国内外国留学生最新消息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23年中国吸引了来自185个国家和地区的52万多名外国留学生,创历史新高。其中,来自亚洲的留学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64.5%。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中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包括增加奖学金名额、简化签证申请流程以及为海外留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支持。

与此同时,为增强外国留学生的学习体验,中国高校也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开设更多英语授课课程,并聘请更多外籍教师。高校还建立了专门机构,为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语言支持和文化交流等服务。

另一方面,中国留学生出国深造的热情也持续高涨。据统计,2023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超过85万,创下十年来新高。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仍然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

中国政府鼓励留学生出国留学,认为这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了支持留学生,教育部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和资助。

随着中外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国留学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将继续加强教育国际化建设,为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和服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4、中国境内外国留学生总人数

中国是受外国留学生欢迎的高等教育目的地。近年来,在华外国留学生人数稳步增长。

2022年,中国境内外国留学生总人数为56万人,来自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留学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78%。来自韩国、泰国和越南的留学生占比最高。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吸引外国留学生,包括提供奖学金、简化签证程序和改善校园环境。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更多海外学子前来求学。

在华外国留学生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视角和专业技能,为中国的创新和国际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进一步吸引和留住外国留学生,中国政府和高校都在不断努力改善留学生服务,创造更加包容和友好的学习环境。相信未来中国境内外国留学生人数将继续增长,为中外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