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瑞典留学配偶陪读条件(瑞典留学配偶陪读条件是什么)

  • 作者: 朱锦沂
  • 发布时间:2024-05-10


1、瑞典留学配偶陪读条件

瑞典留学配偶陪读条件

对于在瑞典留学的学生,其配偶可以申请陪读签证,条件如下:

学生已获得瑞典学习居留许可。

配偶与学生已经结婚或有注册伴侣关系至少一年。

配偶经济上独立,能够维持自己在瑞典的生活。经济独立证明可以是收入证明、存款证明或其他形式的经济来源证明。

配偶不从事任何形式的营利性活动。

配偶无犯罪记录。

申请陪读签证的材料包括:

配偶的有效护照或旅行证件

结婚证或注册伴侣证明

学生的学习居留许可复印件

经济独立证明

无犯罪记录证明

配偶陪读签证的有效期与学生学习居留许可的有效期相同。如果学生延长学习居留许可,配偶的陪读签证也需要相应延长。

持有配偶陪读签证的个人可以在瑞典居住和停留,但不能享有瑞典社会保险福利。配偶可以免费学习瑞典语,并且可以申请工作许可,但必须满足特定的条件。

配偶陪读签证的申请流程可以从瑞典移民局网站上获得。建议学生及配偶在申请前仔细阅读相关信息。

2、瑞典留学配偶陪读条件是什么

瑞典留学配偶陪读条件

对于在瑞典留学期间希望携带配偶陪读的非欧盟/欧洲经济区公民,瑞典移民局制定了以下条件:

资格要求:

留学人员必须已获得瑞典大学或学院的全日制学习许可,学习时间至少 12 个月。

配偶必须与留学人员合法结婚。

配偶在瑞典逗留期间必须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维持生活。

申请程序:

配偶需要向瑞典移民局提交陪读申请。申请材料应包括:

护照和出生证明

结婚证明

留学人员的录取通知书

经济能力证明,例如工资单或银行对账单

住宿证明

经济能力证明:

陪读配偶需要证明其在瑞典逗留期间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维持生活。经济能力可以来自以下来源:

配偶自己的收入

奖学金或助学金

留学人员的收入

父母或其他亲属的经济支持

处理时间:

移民局通常需要 4-6 周处理陪读申请。

许可类型:

如果申请获得批准,配偶将获得与留学人员相同类型的居留许可,允许其在瑞典逗留和陪读。许可有效期与留学人员的学习许可一致。

注意:

陪读配偶不得在瑞典工作,除非获得特别许可。

陪读配偶可以学习瑞典语或参加其他教育活动。

陪读配偶在逗留期间有义务缴纳瑞典社会保险金。

陪读配偶在瑞典逗留超过一年后,可以申请瑞典永久居留权。

3、瑞典留学配偶陪读条件有哪些

瑞典留学配偶陪读条件:

配偶条件:

与瑞典留学学生合法结婚或注册伴侣关系

获得瑞典移民局的居留许可

留学学生条件:

在瑞典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全职学习,学习时间至少为一年(2个学期)

具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维持自己和配偶的生活

配偶陪读许可条件:

配偶有与留学学生共同生活的合理理由

配偶有瑞典语 A1 水平的语言能力,或正在学习瑞典语

配偶不会给瑞典社会造成经济负担

所需材料:

结婚证或注册伴侣关系证明

留学学生的录取通知书和学习证明

留学学生的经济担保证明(例如银行存款证明)

配偶的语言能力证明(例如语言学校证明)

配偶的无犯罪记录证明

申请流程:

1. 配偶在瑞典移民局提交陪读许可申请

2. 瑞典移民局审查申请材料,并可能要求提供补充材料

3. 瑞典移民局作出决定,并向配偶发放陪读许可

陪读许可时长:

陪读许可的有效期与留学学生的学习时间相符。如果留学学生延长学习期限,则配偶的陪读许可也可以相应延长。

需要注意的是,配偶持陪读许可在瑞典期间不得工作,只能从事学习或语言课程等非营利性活动。

4、瑞典留学配偶陪读条件要求

瑞典留学配偶陪读条件要求

配偶陪读是瑞典留学期间至关重要的问题,以下为瑞典配偶陪读的条件要求:

资格要求

申请人须为申请主留学配偶。

主申请人须持有有效且持续6个月或以上的瑞典居留许可。

居留许可类型

陪读配偶居留许可(Residence Permit for a Family Member of a Third-Country National who is a Student)

文件要求

申请主留学许可

婚姻证明(中英文公证版本)

配偶的护照复印件

配偶的经济证明(银行存款证明)

住房证明(租房合同或房屋产权证明)

健康保险证明

经济要求

申请人须有经济能力维持自己在瑞典的生活,具体金额取决于居留期限:

1年居留:47,020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30,000元)

超过1年居留:每月4,702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3,000元)

申请流程

1. 收集所需的材料。

2. 在线提交申请。

3. 等待移民局审核。

4. 领取居留许可。

注意事项

配偶陪读居留许可有效期与申请主留学居留许可有效期相等。

配偶陪读期间不得从事有偿工作。

配偶可通过报读瑞典语课程或参与志愿活动等方式融入当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