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苏学生出现高峰的原因(中国留苏学生出现高峰的原因有哪些)
- 作者: 李芸汐
- 发布时间:2024-05-10
1、中国留苏学生出现高峰的原因
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缓和与发展,中国留苏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高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苏关系的改善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开始缓和。1957年,两国签订《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为中国留苏提供了契机。
二、苏联高水平教育
苏联当时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在理工科、工程学、医学等领域享有盛誉。中国学生赴苏联留学,能够获得高水平的教育,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中国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各方面人才。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其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对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派遣学生赴苏联留学,培养国家栋梁之才。
四、苏联的优惠政策
苏联政府为吸引中国留学生,提供了奖学金、助学金和优惠待遇,减轻了中国学生的经济负担。这种优惠政策极大促进了中国留苏学生的增长。
五、中国人口众多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人口基数,为留苏学生高峰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国留学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留苏学生也随之增多。
2、中国留苏学生出现高峰的原因有哪些
.jpg)
中国留苏学生出现高峰的原因
20世纪中叶,中国留苏学生数量激增,出现高峰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因素: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关系。
苏联积极支持中国建设,派遣专家和提供经济援助。
中国政府鼓励留学生出国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
经济因素: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大批技术人才。
苏联提供给中国留学生的奖学金和生活补贴,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教育因素:
苏联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吸引着中国学生。
苏联教育体系重视理工科教育,与中国经济建设需求相符。
中国高校尚未完全恢复,难以满足大量人才培养需求。
文化因素:
苏联与中国文化相近,语言相通,留学生容易适应。
苏联通过文化交流和思想教育,宣传其意识形态,吸引中国学生。
其他因素:
中国与苏联毗邻,交通便利,促进了人员往来。
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复杂,中苏关系相对稳定,为留学生提供了安全的环境。
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交通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20世纪中叶中国留苏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出现了高峰现象。这些留学生为中国科技、工业、教育等领域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中国留苏学生出现高峰的原因分析
中国留苏学生高峰的原因
中国留苏学生潮的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经济改革开放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留学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国家,吸引了大量中国学生前往学习。
2. 苏联高等教育水平
苏联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国学生普遍认为,留苏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和科研机会。
3. 语言便利
俄罗斯语与汉语同属印欧语系,相互间有较强的相似性。这使得中国学生学习俄罗斯语相对容易,降低了留学的语言障碍。
4. 政治因素
20世纪50-70年代,中苏关系密切。苏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对中国提供了支持。这段时期,中国留苏学生人数大幅增加。
5. 国家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尤其是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供了奖学金、助学金等政策支持,促进了留苏学生的增长。
6. 社会风潮
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中国社会对留学的认可度不断提高。留学被视为一种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的途径,成为许多青年的梦想。
4、新中国留苏学生总人数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留学生的海外求学之旅迈入了新的篇章。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吸引了大批中国学生前往留学深造。
.jpg)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留苏学生的数量相对较少。从1949年到1957年,每年赴苏留学的学生人数都在数百人左右。1958年,中国和苏联签订了教育合作协定,开启了中苏留学交流的高潮。在1959年至1960年间,中国赴苏留学的学生人数激增至数千人。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留学交流也受到影响。中苏两国政府协商,分批召回中国留学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的留学事业基本停滞。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苏留学交流才逐渐恢复。
从1949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国赴苏留学的人数总计约为13万人。这些留苏学生主要分布在工科、理科、农科和医学等领域。他们学成归国后,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留苏学生不仅在数量上庞大,而且在质量上也十分优异。他们刻苦学习,成绩斐然,为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留苏学生的故事,成为中苏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知识和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