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留学经历是什么(徐志摩留学美国本来想回国从事的行业是)
- 作者: 胡恩晞
- 发布时间:2024-07-30
1、徐志摩的留学经历是什么
徐志摩的留学经历可谓丰富多彩。1915年,他赴美留学,先在克拉克大学学习,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政治经济学。在美国期间,他接触到西方现代文学和艺术思潮,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918年,徐志摩转赴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剑桥,他与叶芝、艾略特等诗人结交,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文学视野。他广泛阅读西方文学经典,学习各种诗歌技巧,为日后成为中国新诗先驱奠定了基础。
在英国期间,徐志摩还结识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泰戈尔的诗歌《吉檀迦利》深深打动了他,促使他创作出《翡冷翠的一夜》等著名新诗。徐志摩还曾游历过欧洲多个国家,开阔了眼界,吸收了不同文化的精髓。
1922年,徐志摩学成归国,带来了西方现代文学和艺术的新风。他的留学经历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成为中国新诗运动的旗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徐志摩留学美国本来想回国从事的行业是
徐志摩留学美国期间,最初雄心勃勃地立志回国从事新闻事业。他深受西方新闻自由和新闻报道理念的影响,认为新闻业有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
_1.jpg)
徐志摩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修习新闻学,担任《哥伦比亚日报》的主编。他在文章中多次表达对新闻业的热情,认为它是一种“启发人心的力量”,可以唤醒公众意识,推动社会进步。
回到中国后,徐志摩本想从事新闻事业,但当时的中国新闻环境较为保守,难以施展他的抱负。他不得不转而投身文学创作,以笔为武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虽然没能实现当初回国从事新闻行业的愿望,但徐志摩对新闻理想的执着和追求却渗透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的诗歌和散文充满了对自由与理想的呼唤,反映出他心中未泯灭的新闻志向。
徐志摩的文学成就固然辉煌,但他的新闻梦想却成为了一份遗憾。他的新闻理念和对新闻自由的呼吁,对后世的中国新闻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一位先驱者,为中国新闻业的进步和发展播下了火种。
3、徐志摩去英国留学改名叫什么
徐志摩赴英国留学伊始,便给自己取了一个英文名字——“Peter”。彼时,徐志摩对西方文化颇为倾慕,改名既是出于学习交流的需要,也是对自我的一种重新定位。
“Peter”一词源自希腊语“petros”,意为“岩石”。它寓意着坚固、稳重,与徐志摩一贯倡导的“康桥精神”不谋而合。徐志摩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如磐石一般,坚守理想,不为世俗所动。
在剑桥大学就读期间,徐志摩以“Peter”之名广交益友,与叶芝、艾略特等文坛巨匠结下深厚友谊。他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潜心钻研英国文学和哲学。
“Peter”这个名字始终伴随着徐志摩的留学生涯,成为他融入英国文化和学术圈的桥梁。改名之举不仅便利了徐志摩与外界交流,更体现了他对个人成长和文化融合的思考。
回国后,徐志摩仍沿用“Peter”之名,作为其海外求学经历的见证。这个名字见证了徐志摩青春的梦想、求索的足迹和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成为其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