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一词源于什么时候(留学生一词是由哪个国家创造的)
- 作者: 马瑾伊
- 发布时间:2024-05-09
1、留学生一词源于什么时候
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清朝末期。
1847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包括容闳、黄胜、周寿昌等120名学生。这批留学生被称为“幼童出洋”。
1875年,清政府设立出洋肄业局,选派第二批留学生赴美、英、法等国学习。这批留学生被称为“同文馆学生”。
1898年,清政府成立京师大学堂,选派第三批留学生赴日、德、美等国学习。这批留学生被称为“京师大学堂留学生”。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快,清政府和 民國政府都积极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
1909年,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管理在美国留学的学生。1911年,清政府设立驻日留学生监督处,负责管理在日本留学的学生。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继续派遣留学生出国,并设立了“教育部留学司”和“驻外使领馆教育处”,负责管理在国外留学的学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泛指在中国以外国家留学的人员的通用称呼。
2、留学生一词是由哪个国家创造的
留学一词起源于中国汉朝。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国就派遣了大量使节出访西域,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技术,这些出使人员被称为"使者"或"留学使者"。
到了唐朝,对外国的学习和交流更加频繁,出现了专门负责派遣和接待外国留学生的机构,如鸿胪寺和太学。当时,外国留学生在中国被称为"留学生"或"蕃学之士"。
"留学生"一词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在朝鲜半岛,朝鲜王朝时期派遣到中国学习的使者也被称为"留学生"。在日本,明治维新后派遣到欧美学习的青年也被称为"留学生"。
19世纪末,随着中国留学生开始前往欧洲和美国留学,"留学生"一词也随之传入西方。在英语中,"留学生"被翻译为"student abroad"或"international student"。
.jpg)
自此,"留学生"一词成为国际通用术语,用来指代在国外学习的外国学生,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交流与学习的悠久历史。
3、我国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我国的“留学生”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1872年,清政府派出了首批留美幼童,他们赴美国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这些幼童被称为“留学生”。
此后,“留学生”一词便被广泛使用,泛指被派往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这些学生通常由政府或其他机构资助,学习期限一般较长,并且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留学生”的含义逐渐扩大。如今,它不仅指公派留学生,还包括自费留学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前往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
“留学生”一词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知识和进步的不懈追求,也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
4、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时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末期。
19世纪末,随着清政府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传统教育制度的落后,寻求新的知识途径。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政治和经济理论,以振兴国家。
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学习。这些留学生被称为“中国学生”。当时,西方国家普遍称来自中国的学生为“Chinese students”。
1881年,清政府开始派遣自费留学生赴海外求学。这些自费留学生被称为“留学外洋学生”。此时,“留学”一词开始正式用于表示中国学生赴海外求学。
.jpg)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大批知识分子流亡海外,其中许多人选择在日本留学。这些留学生被称为“东留学学生”。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20世纪初,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中国所有赴海外求学学生的统称。
因此,留学生一词起源于清朝末期的特殊历史背景,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开放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