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来华留学生统计表(来华留学生数量及趋势)

  • 作者: 李皙宁
  • 发布时间:2024-05-10


1、来华留学生统计表

来华留学生统计表

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成为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为全面掌握来华留学生总体情况,教育部门编制了《来华留学生统计表》。

根据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在我国有超过50万人来华留学生。其中,亚洲国家留学生人数占比超过70%,主要来自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非洲国家留学生人数占比约15%,主要来自尼日利亚、加纳、埃塞俄比亚等国。欧洲和美洲国家留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但也有较大增长趋势。

在专业选择方面,来华留学生以学习工程、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专业为主。其中,工程专业是最受留学生欢迎的专业,占比超过30%。其次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占比分别约为15%和10%。

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不仅反映了我国国际教育水平的提升,也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留学生带来了多元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同时,他们也在中国高校担任教师、翻译等职务,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做出了贡献。

为了进一步完善来华留学生管理服务,教育部门将继续加强留学生统计工作,为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时,也将积极推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来华留学生数量和质量的稳步提升。

2、来华留学生数量及趋势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持续攀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2018年,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中国共接收来自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近50万人,同比增长10.7%。2019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长至58万人。

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发达城市,以及拥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城市。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是来华留学生数量最多的高校。

从国别分布来看,韩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等亚洲国家仍然是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地。欧美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也在稳步增长,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留学生数量名列前茅。

来华留学生数量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吸引了更多外国学生前来求学。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开设了更多适合外国学生的英语授课课程。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吸引和支持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

预计未来几年,来华留学生数量仍将保持增长趋势。中国政府也正在积极推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来华留学生创造更加便利和友好的学习环境。

3、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留学生简明统计

截至2023年,中国共吸引来自18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порядка 56万名。其中:

亚太地区:占比最多,超过50%,主要来自韩国、泰国、日本和印度。

欧洲地区:占比20%左右,主要来自俄罗斯、法国、德国和英国。

非洲地区:占比10%左右,主要来自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

美洲地区:占比8%左右,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留学生人数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为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科分布:

工科:占比最高,超过50%,主要专业为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和机械工程。

理科:占比约15%,主要专业为基础数学、物理学和化学。

商科:占比约10%,主要专业为工商管理、金融和会计。

文科:占比约5%,主要专业为语言学、汉学和国际关系。

院校分布:

清华大学:吸引留学生人数最多,超过1万名。

北京大学:位居第二,留学生人数超过8000名。

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人数超过7000名。

中国政府为吸引和培养留学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奖学金制度、留学政策简化和语言支持服务。

4、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

统计显示,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攀升,反映了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2年,在华留学生总数达到52.98万人,比2018年的48.92万人增长了8.3%。其中,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人数最多,占比约78%;其次是来自欧洲国家的留学生,占比约10%。

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是留学生的主要聚集地,但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对留学生也越来越有吸引力。例如,2022年,成都市的留学生人数超过2万人,位列全国前十。

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专业领域主要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其中,工学专业最受欢迎,占比约25%。汉语言文学、艺术学等专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留学生的青睐。

来华留学生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他们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同时,留学生也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毕业后有的留在中国工作,有的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留学生权益,提高留学生服务水平。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预计未来来华留学生数量将持续增长,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