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早期日本留学的学生课堂纪律不好缺乏社会公德(早年留学日本的中国人)

  • 作者: 胡南禹
  • 发布时间:2024-05-09


1、早期日本留学的学生课堂纪律不好缺乏社会公德

日本作为教育水平领先的国家,吸引着众多留学生前往深造。近年来,一些早期的日本留学生因课堂纪律不良和缺乏社会公德而备受诟病。

在课堂上,部分留学生表现出不尊重授课教师和同学的行为,如迟到早退、随意插话、破坏课堂秩序等。这种缺乏纪律性的表现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损害了留学生自身的形象。

课外环境中,一些留学生也表现出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公共环境的整洁和秩序,也招致了当地居民的反感和不满。

导致早期日本留学生出现课堂纪律不良和缺乏社会公德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一是文化差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可能对日本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了解不足,因而容易产生偏差。缺乏语言能力也是一个因素,因语言不通而无法充分理解授课内容和社会规则。

有些留学生可能存在过度放纵自我的问题。离开家庭和熟悉的朋友圈,他们到了日本后缺乏必要的约束,容易陷入迷茫和放纵之中。加上一些留学生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他们可能养成了较为自我中心和任性的性格。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留学生本人要端正学习态度,尊重日本文化和社会规范,主动学习和遵守相关规定。学校和教育机构要加强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日本社会也应加强对留学生的引导和帮助,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学习和生活支持等方式,促进留学生更好地融入日本社会。

2、早年留学日本的中国人

彼时国门初启,满怀远大理想的中国学子们纷纷远渡重洋,负笈东瀛。

早年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士大都出身于封建家庭,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踏上异国求学之路。他们渴望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以振兴积贫积弱的祖国。

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先驱,都曾在日本求学。他们广泛接触西方思想,积极宣传革命理念,为日后推翻满清王朝埋下了思想基础。

留学日本的学生们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深入了解日本社会和文化。他们吸取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提出“立宪”、“民权”、“实业”等进步主张。

这些中国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社会各领域的骨干力量。他们推动了思想解放和制度变革,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留日学生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早年留学日本的中国人,以其远大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的发展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他们为国求贤、为民请命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世学子。

3、日本早期的学制是什么

在日本漫长的历史中,其教育制度经历了数次重大变革。最早期的学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

据《日本书纪》记载,当时日本贵族子弟主要接受私塾教育,学习儒家经典、历史和礼仪。到了公元7世纪,随着佛教传入日本,寺庙也开办了学堂,对僧侣和贵族子弟教授佛法、汉学和数学等知识。

公元8世纪,日本政府颁布了《大宝律令》,其中首次规定了公立教育制度。律令规定,中央政府设大学寮,地方设国学和郡学。大学寮只招收贵族子弟,教授儒家经典、诗经、礼记等课程。国学和郡学则向庶民开放,教授基本的读写和算术技能。

平安时代(794-1185年),日本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政府设立了遣唐使,派遣留学生赴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同时,私塾和寺子屋(寺庙开办的学堂)也得到普及,为庶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镰仓时代(1185-1333年)和室町时代(1336-1573年),日本教育制度发生了一定变化。随着幕府政权的建立,武士阶层成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幕府开办了武家学问所等学校,培养武士子弟的军事技能和儒家思想。寺庙和私塾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传播汉学和佛教思想。

总体而言,日本早期的学制以贵族和武士教育为主,强调儒家思想和汉学,寺庙和私塾在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庶民教育普及程度较低,主要接受基本的读写和算术教育。

4、最早留学日本的中国人

最早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始于唐朝时期,他们赴日的主要目的为学习文化和技术。

804年,日本遣唐使小野篁邀请唐朝僧人空海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密宗。空海在日本逗留10余年,将密宗教义和建筑技术引入日本,对日本佛教和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此后,又有大量唐朝青年才俊东渡日本,学习书法、汉学和文化。如838年,留学生藤原常嗣归国后将唐朝的《千字文》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对汉字和汉文的学习。而藤原佐世、菅原道真等留学生则在日本担任要职,为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为日本做出贡献,促进了日本近代化进程。如19世纪末,中国留学生严复、梁启超传播西学思想,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推动作用。

最早留学日本的中国人为传播中日文化交流,推动日本近代化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