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态度(鲁迅对日本留学的同乡有哪些误解)

  • 作者: 朱晨熙
  • 发布时间:2024-05-10


1、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态度

鲁迅对清末留学生的看法是复杂的。

一方面,他钦佩留学生们为革新中国做出的努力,认为他们代表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他赞扬留学生们在日本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传播新思想。

另一方面,鲁迅也批评了清末留学生的一些问题。他认为一些留学生受西方思想影响太深,脱离了中国实际。他指出他们空谈革命,却不关注中国的具体情况,缺乏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鲁迅还批评了清末留学风气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一些留学生出国并不是为了寻求知识和真理,而是为了镀金,追求个人的名利。他批评这种留学风气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总体而言,鲁迅对清末留学生的看法是矛盾的。他既钦佩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革新精神,又批评了他们的脱离实际和个人主义倾向。他希望中国的留学生能够结合中西文化,为中国的进步和革新做出真正有益的贡献。

2、鲁迅对日本留学的同乡有哪些误解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对同乡存在着一些误解:

1. 夸大虚荣心:鲁迅认为同乡普遍有虚荣心,喜欢炫耀自己。他曾讽刺同乡“言语举止,早学得东京的腔调,时日一久,便又有全国人之腔调”,“穿制洋服而袖不掩肘,则谓之进步,谈小说而读之不解,则谓之通达”。

2. 鄙视劳动:鲁迅认为同乡普遍鄙视劳动,认为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正途。他斥责同乡“身体胖而精神萎,一入学校便赴酒馆,一入酒馆便始欢呼,而醉倒者常十之八九”,“得一文凭,便足以自豪终身,不事余事,上欠国家,下累子孙”。

3. 缺乏独立性:鲁迅认为同乡普遍缺乏独立性,容易受人蛊惑。他批评同乡“群相投奔于春柳社,而以袁世凯为仲裁者”,“群相投奔于留日学生会,而以康有为为盟主”。

这些误解可能是由于鲁迅当时对同乡的观察有限,也可能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一些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对同乡的看法逐渐改变,他认识到同乡中也有许多有志青年,值得敬佩。

3、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态度是怎样的

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态度是复杂的,既有同情也有批判。

同情方面,鲁迅理解留学生漂泊海外的孤独与艰难,曾写信鼓励他们。他在《致许广平信》中说道:“你们来日大有希望,但愿你们毫不动摇地进行下去,不要受别种引诱,也不要为目前暂时困顿而灰心。”

批判方面,鲁迅对留学生中存在的虚荣、浮躁、脱离实际的倾向进行了批评。他在《随感录·六十一》中指出:“中国青年在外国,阔气的很,粗心的很,不留心的很,说话的话很尖锐,办事却很迂缓,既非绅士,又非流氓,又非学者,简直不知道应该算是怎样的怪物。”

鲁迅认为,留学生应该肩负起救国复兴的重任,而不是沉迷于享乐和虚荣。他在《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中说道:“留学生在国外,舍弃功课,不去留学,谈恋爱结婚,倒并不算坏。但倘因此而自夸,以为是‘人格’了,那是可笑的。”

总体而言,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看法是既鼓励他们、为他们抱不平,又批评他们的缺点。他希望留学生能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4、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态度是什么

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态度复杂而微妙。一方面,他钦佩留学生的勇气和抱负,认为他们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希望。他曾赞扬留学生“青年之力,当大有可为”。另一方面,鲁迅也对留学生抱有怀疑和忧虑。他看到一些留学生沉迷于享乐,追求名利,与他所期待的救国志士相去甚远。

鲁迅认为,留学生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学习知识,改造自身。他批评那些留学生只注重外表,不求真才实学的做法。他强调,中国需要的是真正有真才实学、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留学生。

同时,鲁迅也意识到留学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他理解留学生出国求学的不易,并同情他们的孤独和失落。他曾写道:“留学生实在很可怜的。”鲁迅希望留学生能够克服困难,保持初心,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体而言,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态度是既肯定又批评的。他肯定留学生的志向和勇气,但同时也批评他们的缺点和不足。鲁迅希望留学生能够成为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