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公派留学生(首批公派出去52名留学生名单)
- 作者: 杨禾易
- 发布时间:2024-05-23
1、中国首批公派留学生
昔日科教落后,人才匮乏,国家广开言路。1872年,首批30名幼童远渡重洋,开启了中国公派留学的序幕。
幼童们肩负着国家的期望,他们踏上了求知的旅程。在异国他乡,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刻苦钻研科学知识。他们克服语言障碍,融入新的环境,努力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
留学归国后,这群幼童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开创了中国铁路史的先河;唐廷枢兴办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郑观应宣扬维新思想,促进了社会变革。
中国首批公派留学生,是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以远见卓识和求知若渴的精神,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知识,奉献国家。
2、首批公派出去52名留学生名单
1909年9月17日,中国政府首次选拔派遣52名学生赴美国留学,拉开了中国现代留学史序幕。这批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和政府要员的先驱: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
竺可桢:气象学家、教育家
胡适:文学家、历史家
翁文灏:地质学家、政治家
_1.jpg)
张福运:经济学家、教育家
罗家伦:历史学家、教育家
陈寅恪:历史学家、语言学家
这批留学生历经艰难困苦,在异国他乡刻苦学习,学成归国后,为中国科学、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们以批判精神治学、以爱国情怀报国,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熏陶下,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们的留学经历,不仅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美两国友好交流和合作的见证。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世学子不畏艰辛、开拓进取,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3、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名单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建设祖国,1950年5月,经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团,分三批派往苏联和东欧等国家留学。这批留学生人数众多,涵盖工、农、兵、学、商等各行各业,是新中国成立后输送的第一批国家公费留学生,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代公派留学生”。
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名单如下:
第一批(1950年8月出发)
聂荣臻(总领队)
曹荻秋(副领队)
竺可桢、严济慈、陈新民、周同庆、徐中行、黄昆、赵忠尧、贝时璋、苏步青、华罗庚、钱三强、何东昌、林克武、刘亚昭、曾呈奎、王化云、陈伯达、赵毅敏、李昌、曾昭伦、夏征农、邓拓、唐明照、张友渔、王纲、杜润生、胡乔木、陆定一、彭真、高岗、万里、程子华、陶希晋、张际春、张曙、谭政文、吴雨、任廉儒、刘景范、高自立、李锐、孙冶方、张奚若、薄一波、袁仲贤、陈毅、宋任穷、李鲜、邵力子、李富春、曾志、程潜、周世钊、罗荣桓、安子文、刘格平、张鼎承
第二批(1950年9月出发)
黄敬(总领队)
吴有训(副领队)
侯德榜、王大珩、梁思成、梁思永、曾昭抡、张稼夫、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赵九章、杨钟健、杨立明、钱敏、王仁、罗平、傅作义、白杨、朱光、朱家骅、吴富善、严济慈、刘白羽、周士钊、刘瑞龙、赵中第、范济庵、林如稷、蒋南翔、黄克诚、艾青、张治中、邓颖超、徐向前
第三批(1950年11月出发)
蔡畅(总领队)
李德全(副领队)
邓颖超、刘季平、李世璋、周芳、刘晓、谢冰心、何香凝、丁玲、毛美棠、胡兰畦、史良、邓稼先
4、首批公派留学生回国有多少人
首批公派留学生回国人数
1978年12月18日,首批87名公派留学生从美国乘坐飞机回国,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海外留学生的回归。他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为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批公派留学生中,36人获得博士学位,51人获得硕士学位。他们的专业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经济、管理、计算机、工程等多个领域。回国后,他们被分配到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钱颖一博士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邓稼先博士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骨干之一,为我国国防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吴文俊博士创立了“吴方法”,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首批公派留学生回国后,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为我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们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也带来了改革开放的理念,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他们的归国开启了我国留学生留学和回国的热潮,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