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本意(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什么时代)
- 作者: 刘星晚
- 发布时间:2024-07-15
.jpg)
1、留学生的本意
留学生本意求学,
他乡异地展宏图。
汲取知识拓视野,
弘扬文化传友谊。
求真求善求创新,
不辱使命显身手。
跨国交流促理解,
架起友谊之桥梁。
融汇中外多元素,
培养国际化人才。
回国报效不负重,
建设祖国显成就。
留学生路虽漫漫,
赤子之心永不改。
学海无涯孜孜求,
为国为民谱新篇。
2、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什么时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末期。当时,清政府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选派了一批学生出国留学。这些学生被称为“游学士子”或“遣派学生”。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务纲要》,其中规定:“派学生出洋游学,务择品学兼优、志趣高尚者。”这是“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的官方文件。
到了民国时期,“留学生”一词被广泛使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继续派遣学生出国留学。1920年,中国教育部制定了《留学条例》,规范了留学生选拔、资助和管理。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生”一词仍然沿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大幅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之一。
“留学生”一词的由来,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在科技、教育等领域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留学生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中国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里
“留学生”一词源自清末洋务运动时期。
1872年,清政府首次派遣一批幼童赴美国留学,称为“幼童留美”。这些学生被称为“留学生”,意指离乡背井在外学习的学子。当时,留学是政府资助的官方行为,留学生享有特殊待遇和使命。
随着留学浪潮的兴起,“留学生”一词逐渐广泛使用。清末民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之道,纷纷远赴欧美留学。这些留学生怀揣着救亡图存的理想,为中国近代史做出了贡献。
民国时期,“留学生”依然是官方资助的出国深造者。他们被视为国家培养的栋梁之才,回国后普遍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使用“留学生”一词,既沿袭了历史传统,也反映了留学的国家色彩。
如今,“留学生”一词泛指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他们来自不同背景和专业,在不同国家求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留学生”群体持续扩大,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
4、留学生一词源于何时?
“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期。
1871年,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出国学习。这些学生最初被称为“游学”或“肄业”,没有明确的术语来专门指代出国学习的学生。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派遣大批学生出国留学。为了区别于国内的普通学生,“出国留学”的学生开始被称作“留学生”。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专门设立“留学生章程”,明确规定了留学生的选拔、派遣、归国等事宜。该章程还正式使用了“留学生”这一专有名词。
此后,“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出国学习的学生的代称,广泛使用至今。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末民初的语境中,留学生主要指公派出国的学生,而现在则泛指所有出国学习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