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中国的留学生之父是谁(中国留学之父名字最后一个怎么念)

  • 作者: 马燕然
  • 发布时间:2024-06-10


1、中国的留学生之父是谁

容闳,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被誉为“中国的留学生之父”。他出生于广东香山县,自幼就怀有远大志向,渴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1847年,容闳作为第一批赴美的中国留学生,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成为当时中国留学生的杰出代表。1854年,他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回国后,容闳积极倡导留学生事业,认为只有派遣大量的中国学生赴西方留学,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建设人才。他在1872年创办了幼童出国肄业局,并担任首任总办,精心挑选了一批聪明伶俐的幼童赴美国留学。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都是从这个项目中选拔出来的。

容闳作为留学生事业的开拓者,为近代中国的留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率先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思想,倡导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先进知识,培养人才,振兴国家。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容闳一生致力于爱国事业,为国家培养人才,推动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他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的留学生之父”,他的精神和事迹永远值得中国人民缅怀和学习。

2、中国留学之父名字最后一个怎么念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留学之父容闳的名字赫赫有名,但他的姓氏容的最后一个字一直让人困惑,究竟如何读法呢?

对于容字的最后一个字,有两种读音,分别为"容"和"融"。

在古代,容字的最后一个字一直读作"融"。如在《诗经·小雅·鹿鸣》中就有"容容和同"一句,其中"容容"就是"和融"的意思。

到了明清时期,容字的最后一个字开始有读"融"也有读"容"的现象。清代文学家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记载:"容字音融,然俗讹音容。"可见当时虽然有读"容"之误,但"融"仍为正音。

到了民国时期,容字的最后一个字逐渐规范为读"容"。这主要是由于受到近代音韵学的影响。民国初年,学者钱玄同、刘复等人在《国语月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京语音中,容字的最后一个字读作"容",于是这一读音逐渐取代了"融"的读音。

如今,容字的最后一个字在大陆通读"容",而在台湾和香港仍有人读作"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式场合,如学术演讲、新闻播报等,一般都读作"容"。

因此,容闳的名字最后一个字,在大陆标准音中读作"容"。

3、中国的留学生之父是谁?

在留学史上,涌现出许多为中国留学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容闳。

容闳,生于1828年,广东香山县人。1847年,他作为中国首批留学生之一远赴美国求学。学成回国后,容闳致力于促进中美教育交流,先后创办了上海公共租界西童学堂、肄业馆等新式学堂,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1872年,容闳出任驻美公使馆参赞,积极推动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他制定了留美学生管理条例,并亲自挑选了第一批30名留学生,其中包括詹天佑、唐绍仪等日后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杰出人士。

容闳对留学生的选拔和管理十分严格,他主张派遣品学兼优的青年赴美留学,要求他们学成后回国报效祖国。在他的悉心培养下,这批留学生学有所成,成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容闳一生致力于中美教育交流,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被誉为“中国的留学生之父”。他的思想和事迹,激励着后世无数青年投身留学报国的伟大事业。

4、中国的留学生之父是谁呀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容闳,生于1828年,广东香山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外交家,被誉为“中国的留学生之父”。

1847年,容闳远赴美国留学,成为第一个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人。毕业后,他投身于中国近代教育事业,致力于向西方学习。

1864年,容闳建议清政府派遣学生到海外留学。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清政府于1872年派遣首批30名学生赴美留学,开创了中国官费留学生制度。

容闳的留学生政策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也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工商业的发展。李鸿章、张之洞、梁启超等著名人物都曾是容闳的留学生。

1890年,容闳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驻美公使,为中美友好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2年,容闳病逝于美国。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外交,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精神至今激励着无数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