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留学生一词来源(我国的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朝代)
- 作者: 刘星晚
- 发布时间:2024-06-14
1、我国留学生一词来源
“留学生”一词源于清末。
.jpg)
1872年,清政府出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选派幼童前往美国学习自然科学和技术。这批幼童被称为“留美学生”,简称“留学生”。
此后,“留学生”一词逐渐泛指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留学成为获取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1896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京师同文馆”,负责管理留学生事务。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了“教育部留学司”,负责留学生选拔、管理和回国安置等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生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成立了“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负责对留学生进行选拔、资助和管理。
.jpg)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留学生数量大幅增长。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已派出超过500万名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留学生”一词承载着中国近代以来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历史。它体现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不懈努力。
2、我国的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朝代
我国"留学生"一词最早源于隋朝。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派遣裴矩出使西域,随行的裴世清、王智通、高向玄、姚察等人留在于阗学习梵文,并翻译佛经回国。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正式派往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因此"留学生"一词由此而来。
唐朝时期,对留学生的派遣更加频繁。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派遣玄奘西行求法,历经17年,带回大量佛经和印度文化知识。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又派裴行俭出使波斯,随行的文士王玄策留居当地学习波斯语,成为唐朝派遣的第一位学习外国语言的留学生。
宋朝时期,留学生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有佛教领域的,还有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宋真宗时期,高丽国王派王禹偁出使宋朝,王禹偁留在中国学习儒家文化,成为高丽派遣的第一位留学生。
此后,"留学生"一词沿用至今,成为中国派遣或接受外国学习者的专用称呼。
3、我国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朝代
我国“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朝。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派遣了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西域逗留数年,学习了西域国家的语言、风俗和文化。回国后,张骞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并提出派遣使者到西域学习的建议。
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派出了以苏武为首的使团出使西域。苏武等人在西域停留了19年,期间学习了西域的语言、文化和武艺。回国后,苏武等人的所学对汉朝的西域经营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受张骞和苏武的影响,汉朝开始派遣更多的使者和留学生到西域学习。这些留学生主要学习西域各国的语言、文化、律法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留学生的学习交流,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学生”一词逐渐被广泛使用。到了唐代,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深入,我国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的情况也日益增多。“留学生”一词也由此成为一个专门的词汇,用来指代我国派遣到国外学习的学生。
至今,“留学生”一词仍在使用,并泛指我国派往国外学习的学生。
4、我国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什么时候
我国“留学生”一词起源于清朝末期。
1872年,清政府选派首批幼童赴美留学,称为“幼童留学”。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官派留学生,他们的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知识。此后,清政府又陆续选派留学生赴欧、美、日等国留学。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大批知识分子出国留学,称为“保皇留学”。他们主要学习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鼓励士子出国留学,称为“庚子赔款留学”。这批留学生人数众多,范围广泛,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大量人才。
在留学过程中,“留学生”一词逐渐被广泛使用。它既指赴国外留学的学生,也指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学生。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不断加深,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留学生”一词也越来越普及。
如今,“留学生”一词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称谓,指一切赴国外留学的学生,无论其留学目的、背景如何。它承载着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历史印记,体现了中国对人才培养和国际化发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