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勤工俭学名单(留法勤工俭学名单加入国民党)
- 作者: 王南卿
- 发布时间:2024-05-10
1、留法勤工俭学名单
留法勤工俭学名单
勤工俭学是留法学生减轻经济负担、提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相关规定,满足一定条件的留法学生可以申请勤工俭学。
以下为符合勤工俭学条件的专业和学校名单:
1. 科学技术类专业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中央理工-高等电力学院
国立高等采矿学校
2. 商科管理类专业
巴黎高等经济商业学院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巴黎政治学院
HEC巴黎高等商学院
3. 法律专业
巴黎第一大学
巴黎第二大学
巴黎第十大学
4. 艺术类专业
_1.jpg)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
巴黎国立高等戏剧艺术学院
5. 语言文学类专业
巴黎第三大学
巴黎第四大学
巴黎第七大学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申请条件和流程可能因学校和专业而异。学生需联系相关学校的国际交流办公室或学生事务处了解具体详情。
勤工俭学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但同时也要注意兼顾学业。把握好学习与工作的平衡,才能实现留学的双重目标。
2、留法勤工俭学名单加入国民党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留学运动,一大批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但随着运动的深入,一部分留法学生受当时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加入了国民党。
1922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逐渐在留法学生中开展活动。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部分留法学生逐渐认识到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并退出国民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也有一部分留法学生,受国民党宣传的影响,相信国民党是革命政党,可以拯救中国。他们加入国民党,为国民党效力。其中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等后来成为著名共产党人的优秀青年。
周恩来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他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国民党一大,并促成了国共合作。邓小平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也是国共合作的积极拥护者。
留法勤工俭学名单上的学生,并非所有人都加入了国民党。但加入国民党的那部分学生,在随后的革命斗争中,有的继续跟随国民党,有的逐渐认清国民党的本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留法勤工俭学最后一批都有谁
.jpg)
时代的列车轰鸣着驶入20世纪20年代,一股求学风潮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兴起。一批批有志青年背井离乡,远赴重洋留学法国。
受困于经济拮据,许多留法学生不得不半工半读,以维持生计。为了减轻学生们的经济负担,中国政府设立了留法勤工俭学奖学金,每年资助一批优秀学生赴法求学。
1928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迎来了尾声,最后一批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共计35名,他们怀着对祖国的满腔赤诚,踏上了异国求索的征程。
其中,不乏日后在各个领域为新中国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周保中:电机工程专家,曾参与三峡水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
许光远:生物化学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致力于肿瘤免疫和基因工程研究。
洪深:戏剧家和电影导演,以其对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贡献而著称。
伍修权:化学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在中药化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这些勤工俭学的学子们,历经磨难,饱尝辛酸,但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祖国的热爱,在异国他乡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求学历程。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留法勤工俭学出发地在哪个区
留法勤工俭学最早发祥于上海市黄浦区。
晚清时期,1890年,江南制造局将第一批12名学生送往法国勤工俭学。这些学生原是江南船坞和机器制造分局(今上海船厂、上海电机制造厂)的学徒或工匠,由郑观应创办的《盛世危言》发起了公募选拔。
次年,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费派往海外的留学生专门学校——上海广方言馆,1896年改名上海求是书院,1901年筹建沪江大学,成为培养留法勤工俭学者主要的学校之一。1904年,留日毕业的蔡元培创办了爱国学社,该学社直接或间接护送了近300位留法学生。黄浦江畔也成为留学生出国考察和学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