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出国留学是谁资助(老舍出国留学是谁资助的呢)
- 作者: 郭沐恬
- 发布时间:2024-05-27
1、老舍出国留学是谁资助
老舍出国留学的资助者:
1924年,老舍赴英国留学,其资助主要来自以下来源: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梅贻琦、蔡元培等教育家于1921年创立,旨在资助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老舍作为第一批资助者之一,获得了该委员会提供的四年留学费用。
个人积蓄:老舍在出国前曾做过中学教师,靠积蓄支付了部分留学费用。
亲属和朋友资助:老舍的父亲、妻子和朋友也提供了部分资助。其中,老舍的岳母曾变卖房产资助他出国。
老舍在英国留学期间,生活俭朴,经常靠节省生活费来支付学费。他曾兼职做图书馆助理、翻译等工作,以补贴家用。
老舍的留学资助体现了当时中国各界对海外教育的重视,以及个人努力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留学途径。
2、老舍出国留学是谁资助的呢
老舍留学费用主要来自于三个来源:
.jpg)
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资助:1924年,老舍考入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担任国文教员。学校为了培养师资力量,决定公派老舍留学英国,并提供了部分资金支持。
北洋大学预科的资助:老舍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任教的同时,还兼任北洋大学预科的国文教员。北洋大学预科同样希望培养师资,因此也向老舍提供了留学资助。
个人积蓄:老舍在留学前几年积攒了一笔积蓄,用于支付出国后的一些费用。他曾担任过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并进行过一些写作,由此赚取了一些收入。
老舍留学三年,费用主要由这三个方面承担。其中,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和北洋大学预科的资助占了很大一部分,个人积蓄则作为补充。由于留学费用较为有限,老舍在国外生活非常节俭。他常常住在廉价的旅馆,吃简单的食物,并经常步行上下学,以节省开支。
3、老舍出国留学过吗
老舍,本名舒庆春,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戏剧家。他一生从未踏出过国门,因此并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老舍早年生活贫困,仅受过中学教育,却凭借着极高的文学天赋和勤奋自学,成为了享誉中外的文学大师。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戏剧、散文等作品,以质朴生动的语言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描绘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悲欢离合,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尽管老舍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但他却广泛吸取了外国文学的营养,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他尤其推崇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和技巧,创作出《龙须沟》、《茶馆》等经典戏剧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瑰宝。
对于老舍来说,真正的留学并非出国游历,而是对文学和人生的不懈追求。他曾说:“真正的留学不是走马观花,是要带着问题出去,带着答案回来。”老舍虽未亲身踏出国门,却通过对文学的深入探索,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留学,成为了一位博采众长、自成一派的文学巨匠。
4、老舍去英国干嘛
老舍于1924年远赴伦敦,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旅程。其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求学深造:
老舍渴望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他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东方语言和文学,专攻中国古典文学。他在英国期间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和戏剧,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交流:
老舍作为一名中国作家,希望增进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他积极参加留学生组织的活动,向英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和文学。同时,他也吸收英国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拓宽视野:
老舍在英国度过的四年时间里,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他游览了伦敦的众多名胜古迹,考察了英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学潮流。这些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为其作品注入了新的元素。
躲避战乱:
1924年,中国国内正值军阀混战时期。老舍离开北京前往英国,也是为了躲避战乱,寻求一个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在英国,他远离了战争的硝烟,潜心研究文学,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因此,老舍去英国的主要目的是求学深造、文化交流、拓宽视野和躲避战乱。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位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文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