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上海人才引进(留学生上海人才引进落户条件2021)
- 作者: 王希柚
- 发布时间:2024-05-09
1、留学生上海人才引进
随着上海市人才引进政策的不断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前来沪上发展。留学生凭借其国际化的视野、多元的思维以及专业的技能,在上海这座经济繁荣、机会众多的城市中大展拳脚。
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留学生的引进政策,为其提供落户、就业、创业等多方面的支持。例如,上海市推出“留学生落户新政”,放宽落户条件,允许符合一定要求的留学生在上海直接落户。上海市还建立了留学生创业园,为留学生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扶持等服务。
留学生在上海的发展领域广泛,不仅在科技、金融、咨询等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将海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经验带入上海,推动了上海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留学生也为上海市增添了国际化色彩,促进了上海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留学生不仅是上海市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更是上海市国际化发展的桥梁。
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城市中,留学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市也始终重视留学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留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留学生选择来沪发展,为上海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留学生上海人才引进落户条件2021
留学生上海人才引进落户条件2021
为吸引和留住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市出台了2021年留学生人才引进落户政策。符合以下条件的留学生可申办上海市常住户口:
学历要求:获得国外知名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且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相符。
年龄要求:一般不超过45周岁(特殊人才可放宽至50周岁)。
工作经验:在上海市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单位全职工作满6个月。
工作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属于上海市重点产业、领域或单位为注册资本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
纳税要求:满足一定纳税额度(具体金额视产业领域和学历水平而定)。
.jpg)
居住证积分要求:达到上海市积分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相应积分。
专业要求:属于上海市重点产业、领域或急需紧缺职业。
其他要求:无犯罪记录,遵守中国法律法规。
符合上述条件的留学生需通过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上平台提交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审核通过后,将获得上海市常住户口。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政策规定和审核标准可能会有变化,建议有意向落户的留学生及时关注官方发布的最新政策信息。
3、留学生上海人才引进落户政策2023
留学生上海人才引进落户政策2023
2023年上海市留学生人才引进落户政策旨在吸引并留住优秀海外留学生,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政策如下:
一、引进范围
拥有国家承认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且在上海市就业的留学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在世界大学排名前500名的高校取得硕士学位或在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的高校取得博士学位。
在上海市重点产业领域工作,并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在上海市其他产业领域工作,并聘任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管理人员。
二、落户条件
符合引进范围的留学生,须满足下列落户条件:
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
缴纳上海市社会保险满6个月以上。
在上海合法稳定住所(自有住房或租赁住房)。
三、申请流程
单位向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申报。
留学生提交个人材料(学历学位证书、护照、劳动合同、社保缴纳证明、住所证明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材料并审批。
四、落户方式
符合落户条件的留学生,可通过以下方式落户上海:
随配偶落户。
积分落户。
人才引进落户。
温馨提示:
该政策仅适用于持有中国大陆永久居留证或《外国人来华长期居留身份证》的外国留学生。具体政策执行标准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最新规定为准。
4、上海市留学生人才引进政策2020
上海市留学生人才引进政策2020
上海市为吸引和留住优秀留学生人才,于2020年出台了一系列引才政策:
一、支持措施
引智岗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留学生在沪就业提供三年共计30万元补贴。
住房补贴:为首次在沪购买商品住房的留学生提供最高100万元购房补贴。
子女教育补贴:对留学生子女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教育补贴。
医疗保险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留学生提供最高2万元医疗保险补贴。
二、人才认定条件
具有国外知名高校博士或硕士学位。
在国外著名企业或科研机构工作两年以上,或有突出学术成就。
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三、申请流程
提交申请材料至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材料审核通过后,进行现场评审。
评审通过后,办理引进手续。
四、其他政策
出入境便利:提供绿色通道,简化留学生签证办理流程。
创新创业支持:为留学生提供创业孵化、资金支持等服务。
文化融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帮助留学生融入上海社会。
上海市政府希望通过这些引才政策,吸引全球优秀留学生来沪就业、创业,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留学生朋友们可以通过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或拨打服务热线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