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去苏联留学生有多少(早期去苏联留学生有多少人口)
- 作者: 杨唯希
- 发布时间:2024-08-15
1、早期去苏联留学生有多少
二十世纪前期,前往苏联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不断攀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苏联政府开始向中国提供留学名额。起初,赴苏留学的学生人数较少,主要来自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等组织。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赴苏留学的学生人数开始激增。1926年,苏联政府设立了专门帮助中国学生的东方大学,为中国学生提供各种专业和语言课程。到1927年,赴苏留学的学生人数已达数千人。
1927年国共分家后,赴苏留学的中国学生中一部分留在了苏联,一部分返回中国参加革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赴苏留学的学生人数再次激增。1934年,赴苏留学的学生人数达万人以上,主要来自东北、华北和华东等沦陷区。
赴苏留学的中国学生主要就读于东方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海参崴工学院等苏联高等院校。他们学习各种专业,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工科、理科和文科等。赴苏留学的经历对这些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
2、早期去苏联留学生有多少人口
20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留苏人数空前庞大。高峰时期,在苏联留学的中国学生超过一万五千人,占当时中国所有出国留学生总数的90%以上。
首批赴苏留学生于1950年踏上征途,此后,留苏人数逐年递增。1956年,留苏中国学生突破万人大关,达到10347人。1957年,达到历史峰值15000多人。
这些留学生来自中国各地,涵盖工科、理科、农科、医科、文史哲学等多个学科。他们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各领域的中坚力量,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留苏留学生为中苏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学习了苏联的先进技术和思想,还了解了苏联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同时,他们也向苏联人民介绍了中国文化和革命历程,加深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3、早期去苏联留学生有多少钱
随着中苏建交,在1953年到1957年间,苏联陆续接收了3000多名中国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仅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也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那么,这些早期赴苏留学的学生,当时的生活费是多少呢?
根据当时的规定,每位赴苏留学生每月可领取320卢布作为生活费,约合人民币160元。这笔钱在当时的苏联并不算多,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留学生们通常需要节省开支,才能保证学业和生活质量。
每月320卢布的生活费具体分配如下:
伙食费:100卢布
房租:60卢布
交通费:20卢布
_1.jpg)
书本费:20卢布
其他杂费:120卢布
其中,伙食费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留学生们通常在食堂吃饭,午餐和晚餐各需要1卢布,一天大约需要2卢布。食堂提供的饭菜比较简单,主要以面包、土豆、蔬菜和肉类为主。
房租相对便宜,一间宿舍房间每月只需要60卢布。不过,留学生们通常需要和其他人合住,空间比较狭窄。
交通费主要是用于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留学生们经常需要往返于学校、宿舍和食堂,每月的大概需要花费20卢布。
书本费和杂费的开支相对较少。苏联政府为留学生提供了免费的教科书,因此书本费并不高。杂费主要包括洗衣服、理发和娱乐等开支。
总体来说,早期赴苏留学的学生每月320卢布的生活费并不算充裕,但也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通过勤俭节约,留学生们在苏联度过了充实的学习时光,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4、早期去苏联留学生有多少人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人才匮乏,中国派出了大量青年赴苏联留学。据统计,从1949年到1957年,共有16555名中国学生赴苏联留学,占当时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的80%以上。
这些留学生大多来自国内名牌大学,学习专业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农业、医学、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他们怀揣着建设祖国的理想,满怀学习热情,踏上了异国求学的道路。
在苏联,中国留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涌现出了李四光、邓稼先、钱学森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期的中国留苏学生不仅肩负着学习任务,还担负着中苏友谊的桥梁作用。他们积极参加苏联社会活动,向苏联人民介绍中国,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同时,他们也把苏联的先进文化和思想带回中国,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jpg)
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留苏学生逐渐减少。1960年,中国决定召回所有在苏联的留学生。此后,中苏留学交流中断长达20余年,直到1988年才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