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起源(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时代)
- 作者: 李知涵
- 发布时间:2024-05-09
1、留学生的起源
留学生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公元前6世纪,来自米利都城的哲学家泰勒斯前往埃及学习数学和天文学,成为第一个有记录的留学生。
随着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兴盛,留学生制度在古代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在罗马帝国期间,来自希腊各地的学者前往罗马学习法律、哲学和修辞学。同时,中国汉朝也曾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学习佛教和天文知识。
中世纪时期,留学生制度逐渐衰落,但随着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各国开始重新重视教育交流。15世纪,欧洲学者纷纷前往意大利学习人文主义和艺术。
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政府意识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留学制度再次兴起,成为实现人才培养和知识转移的重要途径。最初的留学生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前往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0世纪以来,留学生制度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全球有数百万留学生在不同的国家求学,促进了文化交流、知识创新和国际合作。留学生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2、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时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1872年,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清政府已派出过赴欧留学的学生,但称为“出洋肄业”或“游学”。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专门负责派遣并管理留学生事务。同文馆在奏折中首次使用了“留学生”一词,将其解释为“学生留居西洋”。
此后,“留学生”一词逐渐得到广泛使用。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游美学务章程》,明确规定赴美留学的学生称为“留学生”。
清末民初,留学生人数激增。1906年,中国留学生人数达到1400余人;1910年,增加到5000余人。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留学生”一词也逐渐被社会所熟知和认可。
至今,“留学生”一词仍然广泛用于指代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它不仅记录了清末民初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也承载着中国学生出国求学、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3、留学生这个词源自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代武则天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密切,在唐长安城设有鸿胪寺,专门负责管理来华留学生。当时,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学生纷纷来到中国学习,中国也派出了遣唐使团赴日本学习。这些来自各国的学生被称为"留学生"。
.jpg)
唐代之前,来华的外国学生也被称为"客生"或"外国学生",但没有"留学生"这一统一的称谓。唐朝以后,"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沿用至今的标准称呼。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留学生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国际教育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唐朝政府积极接待和教育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4、留学生起源于哪个朝代
留学生起源于哪个朝代,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有明确记载的留学生可以追溯到唐朝(618-907 年)。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来自日本、朝鲜、新罗、越南等国的学生纷纷来华求学。他们主要学习儒家经典、佛教典籍和科技知识。
宋朝(960-1279 年)时期,留学生制度进一步发展。宋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留学生,并颁布了《诸蕃入贡入学条例》,规定留学生的入学条件、学习内容和待遇等。当时,来自高丽、日本、琉球等国的留学生人数众多。
元朝(1271-1368 年)时期,留学生制度有所衰退,但仍有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明朝(1368-1644 年)初期,留学生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但随着明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留学生数量逐渐减少。
清朝(1644-1911 年)末期,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加深,留学生制度再次复兴。1872 年,清政府设立了出洋肄业馆,选派学生赴欧美留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
民国时期,留学制度进一步发展。1909 年,清政府设立了庚子赔款留学基金,资助留学生赴欧美留学。民国政府继承了这一制度,并设立了教育部留美事务处,负责管理留学生事务。
.jpg)
新中国成立后,留学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留学委员会,负责管理留学事务。改革开放后,留学制度迎来新的高潮,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