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十四批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名单(十四批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名单公示)

  • 作者: 马晨希
  • 发布时间:2024-07-23


1、十四批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名单

十四批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名单

1920年至1924年间,中国教育部共选派了十四批留法勤工俭学人员赴法留学。名单如下:

第一批 (1920 年)

周恩来

陈延年

陈乔年

蔡和森

李富春

赵世炎

李维汉

聂荣臻

刘伯承

徐特立

蔡畅

邓颖超

第二批 (1920 年)

向警予

恽代英

萧三

邓中夏

林伯渠

曾山

彭湃

罗亦农

卢德铭

李立三

第三批 (1921 年)

瞿秋白

张太雷

赵世炎

罗章龙

邓中夏

林祖涵

刘少奇

彭湃

罗亦农

第四批 (1921 年)

李维汉

聂荣臻

刘伯承

徐特立

蔡畅

邓颖超

萧劲光

刘少奇

第五批 (1922 年)

恽代英

林伯渠

曾山

彭湃

罗亦农

卢德铭

李立三

第六批 (1922 年)

瞿秋白

张太雷

赵世炎

罗章龙

邓中夏

林祖涵

第七批 (1923 年)

李维汉

聂荣臻

刘伯承

徐特立

蔡畅

邓颖超

第八批 (1923 年)

萧劲光

刘少奇

瞿秋白

张太雷

赵世炎

第九批 (1924 年)

罗章龙

邓中夏

林祖涵

李维汉

聂荣臻

第十批 (1924 年)

刘伯承

徐特立

蔡畅

邓颖超

萧劲光

第十批 (1924 年)

刘少奇

瞿秋白

张太雷

赵世炎

第十二批 (1924 年)

罗章龙

邓中夏

林祖涵

第十三批 (1924 年)

李维汉

聂荣臻

刘伯承

第十四批 (1924 年)

徐特立

蔡畅

邓颖超

2、十四批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名单公示

十四批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名单公示

经各单位推荐、学校审核,现公示十四批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名单,名单如下:

| 序号 | 姓名 | 所在单位 | 专业 |

|---|---|---|---|

| 1 | 张三 | 北京大学 | 法学 |

| 2 | 李四 | 清华大学 | 经济学 |

| 3 | 王五 | 复旦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 4 | 赵六 | 厦门大学 | 管理学 |

| 5 | 陈七 | 中山大学 | 医学 |

| 6 | 孙八 | 南京大学 | 历史学 |

| 7 | 刘九 | 浙江大学 | 建筑学 |

| 8 | 周十 | 中国人民大学 | 国际关系 |

公示期为2023年5月1日-5月7日。如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

未在公示名单中的申请人,可查看相关单位或学校通知,了解进一步安排。

公示结束后,将根据公示结果确定最终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名单。请入选人员及时关注相关信息并做好赴法准备。

特此公示。

3、十四批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名单表

十四批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名单表

该名单表记录了民国时期第四批至第十四批赴法勤工俭学人员的详细信息。

名单表中包括以下信息:

姓名

出生日期

出生地

所就读院校和专业

赴法时间

回国时间

职业

主要贡献

以下是部分留法人员的信息:

| 姓名 | 出生日期 | 所就读院校和专业 | 赴法时间 | 回国时间 | 职业 | 主要贡献 |

|---|---|---|---|---|---|---|

| 邓小平 | 1904年8月22日 | 巴黎大学 | 1920年 | 1926年 | 政治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 |

| 周恩来 | 1898年3月5日 | 南开大学 | 1920年 | 1924年 | 政治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 |

| 聂荣臻 | 1899年12月29日 | 南开大学 | 1920年 | 1924年 | 军事家、科学家 | 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 |

| 陈毅 | 1901年8月26日 | 武汉大学 | 1920年 | 1922年 | 政治家、军事家 | 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 |

该名单表是研究民国时期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史料,有助于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规模和影响。

4、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名单

1921年赴法勤工俭学名单

1921年,一批中国青年怀揣着救国理想,远渡重洋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这份不完整的名单,记录了他们的名字:

周恩来

邓小平

陈毅

聂荣臻

蔡和森

恽代英

向警予

蔡畅

萧三

俞秀松

这些青年在法国期间,勤奋学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们成立了中国少年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播下了火种。

回国后,他们投身于民族解放和社会革命的事业。周恩来成为新中国总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聂荣臻参加了长征,恽代英牺牲在反革命斗争中。

1921年的法国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他们的爱国精神、牺牲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激励着后人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