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上海留学生2021落户(2020以后 上海 留学生落户)

  • 作者: 陈朵初
  • 发布时间:2024-05-26


1、上海留学生2021落户

2021年上海留学生落户政策解读

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21年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留学生落户上海政策将迎来以下调整:

取消学历限制:

2021年起,取消留学生落户学历限制,不论硕士还是博士,均可申请落户上海。

放宽专业限制:

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放宽留学生落户专业限制,新增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领域相关专业。

提高落户年龄要求:

将留学生落户年龄要求提高至40周岁(含),以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

简化落户程序:

优化落户流程,减少落户环节,缩短落户时间。

强化服务保障:

加强对留学生落户的宣传和指导,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务,帮助留学生融入上海发展。

此次政策调整,体现了上海市对留学生群体的重视,旨在吸引和留住更多高层次人才,助力上海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符合条件的留学生可积极咨询相关部门,及时了解最新落户政策,把握落户机遇,在上海扎根发展。

2、2020以后 上海 留学生落户

2020年以后,上海留学落户政策持续收紧,留学生落户难度加大。但随着上海市人才引进政策的不断优化,留学生落户仍有可行路径。

符合落户基本条件:具备国外学历学位且符合相关专业领域要求;在上海缴纳社保和个人所得税满1年以上。

可通过以下途径落户:

人才引进通道:留学生可以通过申办上海市居住证积分和引进人才政策申请落户,需满足一定的工作年限、社保缴纳和个人所得税缴纳要求,以及专业领域和职称等条件。

创业落户:留学生在上海创办企业并达到一定经营规模和纳税额度,可申请创业落户。

留学回国人员落户:部分高校毕业的留学生,在取得国内高校博士学位且在沪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申请留学回国人员落户。

特殊人才落户:对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具有突出贡献或特殊专长的留学生,上海市政府可给予特殊人才落户资格。

留学生落户还需注意以下信息:

落户名额有限,申请者需提前做好各项准备。

政策会不断调整,请及时关注官方发布的最新消息。

落户过程中如有疑问或困难,可咨询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或相关办事机构。

3、2021年7月上海留学生落户

2021年7月上海留学生落户新政

为吸引和留住全球优秀人才,上海市于2021年7月出台了新的留学生落户政策。新政对学历、工作经验和就业领域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适用范围

满足特定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的国内外高校留学生

在上海注册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就业

工作符合上海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

申报条件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在本市累计工作满1年以上

就业单位正常缴纳社保满1年以上

符合上海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

落户方式

符合条件的留学生可通过单位申报或个人申报的方式申请落户。单位申报需由就业单位提出申请,个人申报需满足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职业资格要求。

审核流程

单位申报:由单位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后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个人申报:个人向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提出申请,经审核后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政策亮点

此次落户新政的亮点在于大幅降低了留学生落户的门槛:

取消了工作时间限制,允许留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落户

扩大了就业领域范围,涵盖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

简化了申请流程,提高了申报效率

新政的实施将有利于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留学生,为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上海留学生落户标准2020

上海留学生落户标准2020

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本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本市户籍管理政策的通知》,2020年上海留学生落户标准如下:

一、基本条件

1. 具有中国国籍和有效护照或其他有效国际旅行证件;

2. 拥有国外承认的学士学位或以上学历,且已获得国外相应学历学位证书;

3. 在上海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6个月及以上;

4. 在上海市有稳定住所。

二、两种落户方式

1. 直接落户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直接落户上海:

获得博士学位;

获得硕士学位且在本市重点用人单位工作;

获得境外高水平大学或学科的世界排名前50(含50)的学士学位,且在本市从事与所学专业领域相关的初级及以上职称或担任中级及以上管理职务。

2. 居住证积分落户

符合基本条件但不符合直接落户条件的,可通过积分落户方式申请上海户口。积分计算包括学历、工作、社保、居住等方面。

三、其他注意事项

留学生落户必须满足在上海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6个月及以上的条件,上海市留学服务中心可为留学回国人员提供社保补缴服务。

留学生落户后,须在上海市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并在规定时间内注销境外户籍。

留学生落户上海后,可享受与上海市户籍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