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江苏留学生回国补贴(江苏省留学生回国隔离政策)

  • 作者: 李晴鸢
  • 发布时间:2024-07-19


1、江苏留学生回国补贴

江苏留学生回国补贴,旨在吸引海外学子回国服务,助推省内人才发展。申请条件包括:

取得海外硕士及以上学位

毕业后两年内回国工作

在江苏省内就业并缴纳社保

符合行业和岗位需求

符合条件者可获得一次性生活补贴,补贴标准如下:

博士研究生:30 万元

硕士研究生:20 万元

学年制本科生:10 万元

短期项目类留学生(访学、交换):5 万元

除了生活补贴,江苏省还提供其他配套政策支持,如:

就业服务:协助留学生与省内企业对接,提供就业指导

住房保障:对符合条件的留学生提供住房补贴或优先保障

子女教育:对子女就读江苏省内学校给予学费减免或入学优先

职业发展:提供创业扶持、人才培训等职业发展机会

此项补贴政策旨在吸引海外人才,提升省内人才竞争力,促进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符合条件的留学生可通过江苏省教育厅官网或当地人才服务部门申请补贴。

2、江苏省留学生回国隔离政策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后的疫情防控工作。为确保留学生安全、有序回国,江苏省出台了一系列隔离政策和措施。

根据我省最新政策,从境外入境江苏的留学生,均需接受14+7的集中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14天集中隔离期满后,如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则转为7天居家健康监测。

在集中隔离期间,留学生将被安置在指定酒店或政府统一安排的隔离点,并接受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等必要的医学检查。期间,留学生不得外出,需遵守隔离规定。

转为居家健康监测后,留学生需在指定地点继续进行健康监测,并接受社区工作人员的定期随访。期间,留学生不得参加聚集性活动或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需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江苏省还将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隔离政策,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留学生在回国前应密切关注我省最新政策,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如需咨询有关江苏省留学生回国隔离政策的详细信息,请拨打江苏省教育厅外事处电话:025-。

3、江苏留学生回国补贴多少钱

江苏留学生回国补贴政策

江苏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海外留学生回国发展。其中,对于符合条件的留学生回国后,可享受以下补贴:

一、落户补贴

硕士及以上学历:60,000元/人

本科及以下学历:30,000元/人

二、创业补贴

符合创业条件的留学生:最高100万元/人

国家双一流重点高校毕业生:最高150万元/人

三、特殊人才补贴

高层次紧缺人才:最高100万元/人

杰出青年人才:最高200万元/人

四、其他补贴

科研资助:最高50万元/人

居住补贴:3,600元/人/月(三年)

子女教育补贴:最高10万元/人

申请条件:

申请人需满足以下条件方可享受补贴:

持有中国国籍

拥有规定的海外高校学位

在海外留学期间未享受过中国政府资助

回国后在本省就业或创业

符合相关行业和领域人才引进政策

申请流程:

留学生回国后,可向所在设区市或县(市、区)人才服务中心提出申请。经审核通过后,可获得相应补贴。

注意事项:

补贴发放方式为一次性拨付。留学生回国后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业或创业,否则需退回补贴。

江苏省的留学生回国补贴政策为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提供了有力支持,鼓励和促进其回国发展。符合条件的留学生应积极了解和把握相关政策,为自身の career 规划和未来发展做出明智选择。

4、江苏留学生回国补贴怎么拿

江苏留学生回国补贴申领指南

为了鼓励我省留学生回国创业就业,江苏省出台了相关政策,为符合条件的留学生提供回国补贴。

申领条件:

1. 取得境外知名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或在非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

2. 学成回国时间在三年内;

3. 就业地为江苏省;

4. 符合申报所在设区市或县(市、区)规定的补贴申报条件。

申领流程:

1. 登记住册: 登录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进行网上注册。

2. 准备材料: 根据要求准备相关申报材料,包括护照、签证、学历学位证书、成绩单、就业证明等。

3. 网上申报: 在网站上登录并填写申报信息,上传相关材料。

4. 资格审核: 各设区市或县(市、区)人社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纳入补贴名单。

5. 公示和发放: 审核通过的名单通过网站公示,公示无异议后,补贴由各设区市或县(市、区)发放到符合条件的留学生个人账户。

补贴标准:

补贴标准由各设区市或县(市、区)自行确定,一般在5-20万元不等。

温馨提示:

1. 相关政策和补贴标准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建议及时查看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获取最新信息。

2. 各设区市或县(市、区)人社部门可能会有额外的申报要求,请根据当地规定进行申报。

3. 如有疑问,可咨询当地人社部门或拨打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