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留学生(抗战时期留学生返国会死吗)
- 作者: 朱雨沫
- 发布时间:2024-05-10
1、抗战时期的留学生
抗战烽火中,一大批中国留学生响应祖国的召唤,毅然回国参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他们在异国他乡求学期间,目睹了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心中燃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淞沪会战爆发后,一封封来自故乡的电报传到留学地,字里行间透露出祖国危在旦夕的紧迫感。无数留学生深受感召,决定舍弃学业,立即回国参军。
他们冲破重重阻碍,有的冒着被驱逐的风险,有的向政府和学校请假,有的甚至变卖家产,只为早日踏上返乡征途。回国后,他们投身于抗日战场,在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等重大战役中英勇奋战。
.jpg)
他们中有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也有年少热血的青年学生。他们不畏艰险,临危不惧,以过人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力,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同胞,也激励着后人勿忘历史,为国奉献。
抗战时期的留学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缩影。他们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他们的故事,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继续奋斗,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2、抗战时期留学生返国会死吗
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无数热血青年为了民族存亡,毅然抛弃优渥的生活,负笈海外求学。在他们留学期间,一个令人心酸的疑问萦绕在心头:回国后会死吗?
敌人的炮火无情地蹂躏着国土,国难当头,留学生们胸怀报国之志,渴望归国效力。他们也明白,回国意味着踏上一条充满未知和危险的道路。
日本侵略者视中国留学生为眼中钉,竭力破坏他们的学业和生命安全。留学日本的李四光,在护照上写下“留得性命在,报效在中华”,表达了回国后报效祖国的决心,也透露了他对回国后命运的担忧。
在欧洲留学的钱学森,更是经历了生死考验。1945年8月,当他得知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激动不已,立即动身回国。在途中,他所在的轮船遭到日本军机的轰炸,所幸他化险为夷。
尽管有幸生还,但留学生的回国之路依然充满艰辛和危险。战乱后的中国百废待兴,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留学生们常常需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回到故土。
更为残酷的是,回国后的留学生还面临着种种考验。他们被视为“洋学生”,在社会上受到排斥和歧视。有的甚至遭到迫害,甚至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尽管如此,无数留学生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使回国会死,也要报效祖国,为民族崛起奉献一切。
3、抗战时期的留学生有多少人
抗战时期,大批中国学生不畏艰苦,远赴海外求学,成为国家抗战的生力军。
据统计,抗战期间,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达到一万五千余人,其中美国最多,约占六成。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代表着中国最优秀的青年才俊。
他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刻苦学习,钻研知识。他们在物理、化学、医学、工程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更磨练了意志,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在留学期间,他们积极宣传中国抗战,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组织各种活动,向外国友人阐明中国抗战的正义性,呼吁国际社会声援中国。
他们还利用所学知识,为祖国抗战发挥了直接作用。他们参与研制武器装备,为前线将士提供技术支持;他们宣传抗日思想,激发人民斗志。
抗战时期的留学运动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更展现了中国青年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精神。这些留学生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