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名单1912)
- 作者: 朱晨熙
- 发布时间:2024-06-17
1、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
随着清末民初留学潮的兴起,一大批胸怀救国梦想的青年学子奔赴海外寻求知识。其中,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以其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中国近代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19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一群心怀报国的青年学生联合创办了“勤工俭学社”。他们认为,赴法勤工俭学既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又能减轻家庭负担,实现自立。在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第一批12名学生于同年11月启程前往法国。
到了法国后,这群学生一边在工厂、农场打工,一边刻苦学习。他们白天从事体力劳动,晚上苦读法文、数学和科学知识。条件艰苦,生活艰辛,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学习和救国的信念。
勤工俭学期间,学生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宣传中国的革命事业。他们成立了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会,发起了“拒领法兰西银行奖学金”运动,表达了对祖国民族精神的坚守。
.jpg)
在法期间,学生们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形象赢得了法国人民的尊重。他们为促进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他们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先驱,他们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2、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名单1912
1912年,中国政府选派第一批120名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单如下:
工科:
詹天佑之子詹文绰
李书华
蔡金培
孙瑞璜
孙正义
梁琛
理科:
任鸿隽
胡明复
顾毓琇
吴大猷
曾昭抡
周培源
医科:
颜福庆
林可胜
张秉枢
蔡公时
茅以升
贝时璋
文科:
周鲠生
汪德昭
曾毅
傅斯年
罗家伦
胡适
其中,詹文绰、李书华、任鸿隽、胡明复、周培源等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
这些勤工俭学留学生在法国求学期间,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为祖国培养了宝贵的人才,为中国的科学、教育、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3、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发起人
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是由蔡元培、吴玉章等一批进步人士发起的。他们希望通过留学勤工俭学的方式,培养中国的新型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助力。蔡元培是北京大学的校长,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认为留学勤工俭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吴玉章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他与蔡元培等人在留法勤工俭学的发起和组织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0年,在蔡元培和吴玉章等人的推动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正式展开。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有1000多人,他们来自各省各行各业。这些学生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从事各种勤工俭学活动,他们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还锻炼了意志。回国后,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一次成功的爱国运动,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名单胡国
1919年,在中法两国政府的共同资助下,胡国等20名中国青年踏上了留学法国的旅程。他们被称为“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怀揣着报国救国的理想,开启了海外求学之路。
.jpg)
胡国,出生于1898年,是四川广安人。他自幼聪慧好学,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而获得留学法国的机会。在法国,胡国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既学习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又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中法友谊的增进做出贡献。
1924年,胡国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获得法国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归国后,胡国历任教职和教育行政职务,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曾担任四川大学教务长、四川省教育厅厅长,并参与创建了西南联大。
胡国始终不忘留学初衷,积极投身社会改革,倡导科学教育和民主进步。他热心于慈善事业,创办了成都育才公益会,为贫困学生提供救助。同时,胡国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素养,为国家培育出众多优秀人才。
1978年,胡国逝世于成都,享年80岁。他的一生,是勤勉治学、报效祖国的典范,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