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日本留学回国提出了什么主张(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是)
- 作者: 胡非晚
- 发布时间:2024-06-11
1、郭沫若日本留学回国提出了什么主张
郭沫若于1914年赴日本留学,期间接触了大量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文学作品。回国后,他在1919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郭沫若认为,当时的中国文学处于衰落和停滞状态,需要一场彻底的革命来打破封建礼教和旧文化思想的束缚。他主张:
1. 打破封建礼教和旧文学观念:郭沫若批判了传统的文言文和旧诗旧词,认为它们僵化死板,无法表达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他提倡使用白话文作为文学创作的语言,并主张解放个性、打破传统束缚。
2. 学习西方现代文学:郭沫若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应该向西方现代文学学习,吸收其先进的创作技巧和思想观念。他推崇歌德、惠特曼、易卜生等西方作家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能够表现人的深层情感和社会现实。
3. 关注社会现实:郭沫若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社会,关注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批判性,揭露黑暗,鞭挞丑恶,推动社会进步。
4. 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学:郭沫若强调,中国新文学不应该盲目模仿西方,而应该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他主张新文学要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并融入现代的思想观念和表现形式。
郭沫若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了鲜明的主张,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推动了白话文运动,促进了新文学思潮的涌现,为中国文学的革新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2、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是
在郭沫若留学日本的岁月里,众多哲学巨匠的思想不断洗礼着他的心智。其中,最深刻地影响他的是一位具有东洋美学和人生哲学之精髓的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
西田几多郎提出“纯粹经验”的哲学概念,认为世界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纯然的主体性经验。这种独特的视角,启发了郭沫若对自我和世界的全新思考。他开始从个人主体的本源性出发,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内在联系。
西田几多郎还强调“绝对矛盾的同一性”,认为矛盾并非是分离的,而是同一性的矛盾。这启发了郭沫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动静”等相反概念的理解。他认识到,看似对立的事物往往包含着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
.jpg)
西田几多郎的哲学思想为郭沫若提供了超越民族文化局限的哲学视野。在他的影响下,郭沫若逐渐形成了一种兼具东西方哲学精髓的思维方式,奠定了其学术生涯和文学创作的基础。无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探索,还是对新诗、散文、戏剧的创作,都能看到西田几多郎哲学思想的深刻印记。
3、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是
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期间受到唯物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这为他日后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在日本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唯物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提供了理解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郭沫若在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如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这些著作让他看到了世界的真实面目,认识到社会的本质是物质的,而意识只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唯物主义哲学彻底改变了郭沫若的世界观,让他摆脱了传统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思想。他开始用唯物的视角审视中国社会和历史,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罪恶本质。
在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郭沫若的创作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开始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社会生活,创作出反映国民觉醒和社会变革的优秀作品。他的代表作《女神》和《屈原》等,体现了唯物主义哲学对他的深刻影响。
唯物主义哲学在郭沫若留学日本期间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他思想和创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为他日后成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和思想界的领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了解郭沫若留学日本时期的思想和文学活动
在留学日本的岁月里(1914-1921),郭沫若经历了思想和文学上巨大的转变。
初期,郭沫若深受进化论和自然主义的影响,主张"性解放"和"个人主义",在《青春之歌》中宣扬了这些思想。在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阶级矛盾,主张通过革命来实现社会变革。
文学上,郭沫若留学期间的作品体现了思想上的变化。他早期创作的诗歌《女神》和《星空》以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为主,而后期创作的戏剧《棠棣之花》和《王昭君》则明显带有现实主义和革命精神。
在《棠棣之花》中,郭沫若以四川农民起义为背景,展现了农村受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而《王昭君》则通过一名汉家女子的悲剧命运,揭露了汉匈和亲的政治阴谋。
除了戏剧创作外,郭沫若还从事散文、小说和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创作。他发表了《创造十年》《文学概论》等著作,对新文学运动和中国文学史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思想和文学实践,郭沫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和文学主张。他的作品以其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革命热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