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时间(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时间是多久)

  • 作者: 朱宁希
  • 发布时间:2024-05-10


1、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时间

留学生选官制度是在清末兴起的,标志着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1872年,清政府设立同文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科技和文化。1875年,清政府颁布《钦定留学生考试章程》,规定留学生学成回国后,须经考试才能任官。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戊戌变法》诏书,其中包括设立京师大学堂和留学生选官制度的内容。这一制度规定,出国留学的学生学成回国后,可直接任职,不再需要经过考试。

清政府建立留学生选官制度,目的是为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以挽救日益衰败的国家。该制度对中国近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知识和思想的官员,促进了中国科技、经济和政治的进步。

1906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以留学生选官制度取而代之。留学生选官制度成为近代中国唯一的选官途径,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2、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时间是多久

3、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时间是多少

留学生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特殊的选拔人才和官员的制度,其形成时间尚无确切说法,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汉代萌芽时期:

西汉时期,陆续有留学生出使西域诸国,回国后受到朝廷重用,如张骞、班超等。

魏晋南北朝发展时期: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重视留学生选官,从西域选拔人才入朝为官。

南齐萧道成曾留学南梁,回国后担任要职。留学生选官制度逐渐完善。

隋唐完善时期:

隋炀帝遣使留学西域和东突厥,并在京师兴建大兴国学,招收留学生。

唐朝建立科举制,留学生可通过科考入仕,形成较为正规的选官制度。

宋元时期更迭时期:

宋朝重视留学生选官,并设立枢密院译史馆,培养精通外语的官员。

元朝前期沿用宋制,但蒙古统治者对留学生选官有所限制。

明清时期萎缩时期:

明代初期延续留学生选官制度,但逐渐式微。

清代对留学生选官十分谨慎,基本废除此制度。

留学生选官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萌芽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完善于隋唐,更迭于宋元,萎缩于明清。确切形成时间难以界定,约为两汉至隋唐时期。

4、新政期间留学生选官机制特点

新政期间,留学生选官机制呈现出以下特点:

1. 重视专业素养:

新政要求留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注重选拔在理工、医药、经济金融等紧缺专业领域获得高学位的人才。

2. 注重开拓视野:

留学生经历过海外学习和生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符合新政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3. 重视考核实绩:

选官机制注重考察留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政务管理水平,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综合评估其综合素质。

4. 实行定向选拔:

新政针对特定领域和地区实行定向选拔,优先引进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留学生人才,如科技创新、对外合作等。

5. 完善激励机制:

新政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为留学生选官提供优惠政策和晋升通道,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

6. 培养对象多元化:

留学生选官对象不再局限于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也面向自主出国留学人员,拓宽了选拔范围,增加了人才选拔的竞争力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