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赴日留学拯救父亲(鲁迅到日本留学听到一位曾经游历过日本的前辈)
- 作者: 刘默尧
- 发布时间:2024-07-29
1、鲁迅先生赴日留学拯救父亲
鲁迅先生幼年时家境优渥,后家道中落,其父因忧虑积郁成疾。为了给父亲治病,鲁迅先生于1902年决定赴日本留学,学习西医。
怀揣着救父之心,鲁迅先生踏上了异国求学的道路。在日本,他刻苦勤奋,学习医学知识,希望尽快掌握医术,以解父亲的病痛。当他得知父亲已病入膏肓的消息时,心中充满了悲痛与悔恨。
鲁迅先生当即决定回国,但途中得知父亲已经去世。悲痛欲绝的他无法接受父亲已逝的事实,只能将一腔哀思化为文字,创作了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此缅怀父亲。
鲁迅先生赴日留学拯救父亲的经历,虽然未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但磨砺了他的意志,也促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在作品中抨击封建礼教,启蒙民众思想,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鲁迅到日本留学听到一位曾经游历过日本的前辈
鲁迅东渡扶桑,求学于仙台医专。某日,他与一位曾游历日本的学长相会。学长谈及在彼邦的见闻,语重心长。
学长谓:“日本虽经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然其国粹犹存,传统根深蒂固。民风尚武,尊卑有别,礼仪繁琐。吾辈身处其间,当入乡随俗,不可失礼。”
鲁迅静心聆听,若有所思。学长继续言道:“彼国文化虽精妙,但实质上差别甚大。吾辈留学异邦,当不以彼之长处掩盖其短处,须有批判之眼光。”
“”学长语重心长,“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吾辈应时刻保持警惕,切不可被其表象迷惑。”
鲁迅心中一惊,沉思良久。他深知学长之言并非危言耸听,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梦想早有苗头。他暗自决定,留学期间定当潜心求学,以探索救国之方,警醒世人。
_1.jpg)
学长的话语,如同暮鼓晨钟,敲打在鲁迅的心头。他由此开启了在日本求学的新篇章,以敏锐的洞察力剖析日本社会,为日后成为一代文豪奠定了思想基础。
3、鲁迅留学日本后,经历了几件重要的事情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经历了几件重要的事情,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观看幻灯片事件
1902年,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院留学时,观看了一场宣扬日俄战争的幻灯片,其中一张中国人被日军刺杀的画面令他深受震撼。这一事件使他认识到以武力救国的无望,转而投身文学救国。
2. 《狂人日记》的发表
1918年,鲁迅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表达了对封建旧礼教和社会制度的批判。这部作品标志着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心,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3. 《呐喊》的出版
1923年,鲁迅出版了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等14篇作品。这部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人的异化和苦难,奠定了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巨匠的地位。
4. 卷入左翼运动
20世纪20年代末,鲁迅积极参与左翼文学运动,担任《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主席。他与左翼作家郭沫若等人合作,推动进步文学的发展。
这些经历塑造了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激励着人们追求进步和解放。
4、鲁迅先生赴日留学拯救父亲是哪一集
鲁迅先生赴日留学是为了寻找救治父亲的方法,并非拯救父亲。
1902年,鲁迅先生的父亲周伯宜因积劳成疾,旧病复发。鲁迅先生焦急万分,却束手无策。当时,中国医学落后,很多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
鲁迅先生听说日本医学先进,便萌生了赴日留学的念头。他希望在日本学习医学知识,归国后为父亲治病。1902年9月,鲁迅先生启程赴日留学,先后就读于弘文学院和仙台医科专门学校。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父亲的病情却日益加重。1904年初,周伯宜病情恶化,鲁迅先生闻讯赶回故乡。但他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周伯宜已于1904年2月19日去世。
鲁迅先生的父亲去世后,鲁迅先生深受打击。他决定放弃学医,转而投身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杆子唤醒民众,改变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