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民国公费留学(民国公费留学很难考嘛知乎)

  • 作者: 李荞映
  • 发布时间:2024-07-06


1、民国公费留学

民国公费留学是一项旨在培养国家人才的政策,始于20世纪初。1909年,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民国成立后,该政策得到延续和发展。

公费留学生一般通过考试选拔,由国家出资资助其在国外学习。留学费用包括学费、食宿费、交通费等。留学期间,留学生须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和思想教育,以期学成归国后成为国家各方面的栋梁之才。

民国公费留学的佼佼者不胜枚举。如胡适、竺可桢、陈寅恪、钱学森等,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费留学政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思想,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公费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员甄选标准不一、管理不善、留学生思想教育薄弱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费留学政策的成效。

总体而言,民国公费留学政策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政策。它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

2、民国公费留学很难考嘛知乎

民国公费留学有多难考?

民国时期,公费留学是出国深造的最佳途径,由政府全额资助。想要获得公费留学资格,考试难度极大。

高门槛的招生条件

民国时期公费留学考试通常限定于国立大学或公认私立大学毕业生,这极大地限制了报考资格。考生必须是未婚且没有担任过公职,年龄在25岁以下。

魔鬼般的考试内容

公费留学考试科目繁多,包括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基础科目,以及专业领域的考试。其中,英文考试占比极大,难度堪比今天的托福考试。还需要撰写一篇英文论文。

激烈的竞争

民国时期,公费留学的名额非常有限。以1928年为例,全国仅有325个名额,竞争异常激烈。据统计,当年报考人数超过10000人,录取率不到3%。

考试技巧

民国时期公费留学考试没有固定的考试大纲,因此备考难度更大。考生需要广泛阅读、勤加练习,掌握考试重点。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也十分重要。

筛选流程

公费留学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通过笔试者方可进入面试。面试由专门委员会进行,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

民国公费留学考试的难度可见一斑。它不仅考验考生的知识储备,也考验他们的综合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只有真正优秀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获得留学深造的机会。

3、民国公费留学 帝国大学

民国时期,公费留学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其中,帝国大学作为日本顶尖学府,吸引了众多中国学子前往求学深造。

自 1905 年开始,清廷选派了官费留学生赴日,其中多く进入帝国大学就读。留学生们在帝国大学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学习尖端科技和先进文化知识。留日学子中涌现出众多杰出人才,如鲁迅、蔡元培、胡适等,他们回国后成为中国各领域的骨干力量。

民国成立后,公费留学制度继续延续。1919 年,北洋政府建立了公费留学审查委员会,负责选拔和派遣留学生。帝国大学依然是公费留学的首选之地,中国学生通过考试竞争激烈,才得以进入这所名校深造。

公费留学帝国大学不仅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促进了中日学术文化交流。留学生们将国外先进知识和思想带回国内,推动了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发展。同时,他们也向日本学习,增进了两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民国公费留学帝国大学的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艰辛探索。它不仅是一段学术教育的佳话,更是一段中日文化交流的缩影,在中日两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民国公费留学要求回国吗

民国时期公费留学项目要求留学生学成后回国服务。

1927年颁布的《公费留学条例》规定,公费留学生必须向国家作出保证书,承诺学成后回国服务。若违反承诺,须承担法律责任,如偿还留学费用等。

为了保证留学生的回国率,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

要求留学生与教育部签订合同,明确回国服务的时间和地点。

设立留学生资格审查委员会,对申请公费留学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考察。

派遣专员驻扎在留学国家,负责监督和管理留学生。

制定《公费留学补助规则》,规定对回国服务的留学生给予一定的待遇和资助。

民国政府重视公费留学,将其视为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要求留学生回国服务,政府希望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回国内,促进国家发展和进步。

也有少数留学生违反回国承诺,选择留在国外。对于这些违约者,民国政府会根据《公费留学条例》进行严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