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是留法勤工俭学(谁不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倡导者和发起者)
- 作者: 张朵荔
- 发布时间:2024-05-10
1、谁不是留法勤工俭学
在留法勤工俭学这个光荣的历史篇章中,流传着无数感人的故事,也有许多被世人误传的人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谁不是留法勤工俭学"这一争论。
.jpg)
有人认为,鲁迅先生曾是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鲁迅先生虽然在1902年赴日本留学,并在那段时间接触了进步思想,但他的留学经历与勤工俭学运动没有直接关联。
那么,究竟是谁并不是留法勤工俭学呢?经过考证,答案指向了梁启超。梁启超虽然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逃亡日本,但当时他已年满30岁,且并没有参加勤工俭学运动。
勤工俭学运动发端于1912年,首批学生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而梁启超早在1907年就已经回国,在此之前,他也没有参与过任何勤工俭学的活动。
因此,可以明确地说,梁启超并不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的留学经历与勤工俭学运动没有直接交集。
2、谁不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倡导者和发起者
.jpg)
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蔡元培并不是倡导者和发起者。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者是吴玉章、李石曾等人。1918年,吴玉章提出“勤工俭学”的构想,并获得李石曾等人的支持。他们在上海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制订了《留法勤工俭学章程》,正式开始了勤工俭学运动。
蔡元培虽然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给予了支持,但并非其倡导者和发起者。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为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提供了资助和帮助,但并未直接参与运动的筹划和实施。
因此,留法勤工俭学的倡导者和发起者主要包括吴玉章、李石曾等人,蔡元培虽然给予了支持,但并非其主要发起者。
3、不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倡导者和发起者
作为一名留学生,我不赞同“勤工俭学”作为一种必要的生存方式。
勤工俭学会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业。学习是留学生的首要任务,繁重的打工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况且,留学生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挑战,更需要全身心投入学习。
勤工俭学容易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打工时间过长,会造成身体上的劳累,影响健康。同时,打工的压力和委屈也可能给心理带来负担,削弱学习动力。
第三,勤工俭学不一定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收益。留学生打的工作往往是低端服务业,工资较低。扣除基本生活开销后,所剩无几。与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不如专注于学业,提高自身能力,为日后就业谋求更好的发展。
勤工俭学还可能面临被剥削和歧视的风险。留学生语言能力有限,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被不法雇主钻空子,导致权益受损。
我不认为勤工俭学是留学生的必然选择。留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理性看待勤工俭学。如果确有经济困难,可以寻求学校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等帮助,避免影响学业和健康。
4、谁不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倡导者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旨在让中国学子赴法深造的同时通过兼职工作补贴学费和生活费,可谓一举多得。在这个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却有一位坚定不移的反对者,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康有为。
康有为认为,留法勤工俭学与传统的求学之道背道而驰。他主张,学子应专心学业,不应分心于琐事。在异国他乡兼职打工,不仅会分散精力,还容易受到剥削和歧视。他担忧勤工俭学可能会导致学子沾染西方自由风气,对清廷权威构成威胁。
康有为的反对意见,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远见昭然若揭。勤工俭学虽然为中国送回了一批急需的科技人才,但也滋生了不少问题。学子因兼职过度而影响学业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有因劳累过度而亡故的悲剧发生。更为严重的是,勤工俭学导致学子与祖国脱离,归国后难以融入社会,造成了人才流失的隐忧。
康有为反对留法勤工俭学,并非阻碍中国进步,而是基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未来的忧虑。他的见解,值得我们深思。盲目崇拜西方的教育模式,未必会带来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