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 作者: 胡艺澄
- 发布时间:2024-05-31
1、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
19世纪中叶,清政府开始派遣学生出国留学。这些学生被称之为“出洋游学肄业生”,简称“游学”或“留外”。
光绪年间,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专门负责选拔和管理留美学生。此时,留美学生也被称为“游学生”。
1905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出洋学生管理章程》,其中首次正式使用“留学生”一词。该章程规定:“凡出洋肄业学生,称留学生。”
随着留学人数的不断增加,“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对中国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的通用称呼。1911年,清政府颁布《新学制》,其中将留学生纳入正规教育体系。
民国时期,“留学生”一词继续沿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留学人数大幅度增长,“留学生”一词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此可见,“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晚清时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完善而沿用至今,成为中国学生在海外留学的代名词。
2、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我国有“留学生”一词的来源,最早可追溯至清末。
19世纪末,随着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开始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当时,这些出国留学的学生被统称为“游学”或“留学”。
1902年,清政府成立游学部,专门负责管理出国留学事务。该部门将出国留学生称为“游学生”。
.jpg)
1904年,游学部更名为学部。学部对“游学生”一词进行了规范,规定出国留学的学生称为“留学学生”,简称“留学生”。
自此,“留学生”一词正式成为指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专属称呼。此后,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留学生”一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包括出国留学的学生,也包括在海外学习但未获得学位的人员。
如今,“留学生”一词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海外教育的重视和期盼。
3、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朝代
我国“留学生”一词可追溯至清朝。1872年,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出国学习,称为“肄业生徒”。
这些“肄业生徒”主要赴美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思想。他们学成回国后,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留学生”一词也由此广为流传。它指代在外国学习的中国学生,体现了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学习先进文化的愿景。
清朝前期,中国与西方交流有限,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更是鲜见。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认识到科技和思想的差距。
清朝政府意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便开始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这些留学生赴美、英、法、德等国,学习军事、政治、经济、科学等专业。
留学生回国后,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如近代著名外交家梁启超,便是留美归来的“肄业生徒”。
“留学生”一词不仅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对外开放进程,也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教育和进步的渴望。时至今日,中国留学生已遍布世界各地,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4、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呢
我国“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
在1872年,清政府选派首批三十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些学生被称作“肄业生”或“幼童留美”。1875年,清政府颁布《留学生章程》,正式规定派遣官费留学生出国学习。留学生一词由此产生,并一直沿用至今。
“留”字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既可以指“停留”,也可以指“发送”。在“留学生”一词中,“留”兼有这两种含义。一方面,它表示学生出国学习需要长期停留海外;另一方面,它也表示清政府将学生派遣出国。
“学生”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学生、门徒。在近代,“学生”一词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受教育者的含义。留学生一词中的“学生”即指被派遣出国学习的人员。
“留学生”一词的产生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迫切需要。它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走出国门,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