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留学生指什么(留学生一词来自哪个朝代)
- 作者: 张颂沅
- 发布时间:2024-07-08
1、古代的留学生指什么
在古代中国,留学生指的是那些远离故土,前往异国他乡求学的人。
早在汉代,就有中国学者游学西域,学习天文、历法等学问。中世纪时期,中国与阿拉伯、波斯等地的交流增多,留学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唐朝是中国留学生出国的高峰期。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吸引了来自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主要学习儒学、佛学、律令制度等知识。
宋朝是中国留学生出国发展的转折点。北宋初期,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出国求学不再是主流。但到了南宋,由于战乱频仍,不少中原士子南渡,其中也有一些人前往海外寻求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留学生出国的情况基本延续了宋代的格局。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有志青年开始怀抱救国梦,远赴海外留学,学习科学技术和西方政治制度。
这些古代留学生不畏艰险,跨越山河万里,求取知识,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留学生一词来自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宋朝。
在宋朝之前,出国留学被称为"游学"或"出洋肄业"。宋朝以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出国留学的人数逐渐增多,"留学生"一词也开始出现。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其《东坡志林》中就有"留学生"的记载:"苏轼有书来,言留学生孙君弼"。由此可见,"留学生"一词在宋代已经开始使用。
元朝时期,朝廷设立"国子监留学生学",专门招收外来学生。明清两代,"留学生"一词也出现在官方文献中,如清代《大清会典》中就有"留学生科"的记载。
_1.jpg)
到了近代,"留学生"一词被广泛使用,指代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国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加,"留学生"一词也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群体。
3、古代的留学生指什么职位
古代留学生
在古代中国,留学生是指前往他国学习先进技术或文化知识的人。由于当时各朝文化与制度各有千秋,故留学生主要有以下职位:
遣使出仕
朝廷派遣官员出使他国,除了完成外交使命外,还肩负着学习他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例如,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宛马和葡萄等物品,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学子求学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许多学子远赴异国求学。例如,唐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带回大量佛经典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宋代朱熹聘请日本留学生藤原信西学习朱熹理学,对两国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技术学习
为了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也派出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例如,明代郑和下西洋期间,带回了许多外国的先进工艺和技术,包括造船技术、火炮技术和航海知识。
科举取士
清代同治时期,清政府在京师设立同文馆,选拔留学生赴美、英等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在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古代的留学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还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他们的贡献为中国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古代的留学生是什么意思
古代留学生
古代留学生指在古代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学习的异国人。在中国古代,留学生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西汉至唐朝:交通枢纽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派出使节出访西域各国,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和技术。同时,也有外国学者前来中国求学,如秦朝的徐福和西汉的班固等,他们学习儒家经典和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融合。
元朝至明朝:取经东传
元朝建立后,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吸引了来自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大多精通语言、天文和数学等领域,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明朝时期,随着郑和下西洋的远航,中国与东南亚、非洲等地交往增多,也有许多海外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
清朝至民国:留学兴起
清朝末期,中国遭遇外敌入侵,国家衰落。为了寻求救国之路,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近代科技和思想。民国时期,留学制度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一批留学生,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胡适等,他们学成归国,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
古代留学生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促进了文化传播、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他们不仅为中国汲取外来知识,也为其他国家传播中华文化,在中外文化史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