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季羡林德国留学延毕(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 作者: 朱颜沁
  • 发布时间:2024-05-10


1、季羡林德国留学延毕

季羡林,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东方学家,曾于1930年至1945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求学。他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曾因论文未完成而延毕一年。

季羡林最初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博士论文,但由于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论文迟迟没有进展。他深入研究佛教文献,发现其中存在大量梵文资料,这激发了他学习梵语的兴趣。学习梵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也延误了论文的完成进度。

1933年,季羡林博士论文的期限已到,但仍未完成。在导师指导下,他决定延毕一年,继续研究。在这一年里,他加紧学习梵语,并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在导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他终于在1934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

季羡林的博士论文《中印文化关系研究》开创了中印文化关系研究的新领域,这和他延毕期间的积累有直接关系。他的这段延毕经历证明了在学术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多么重要。

2、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季羡林教授从德国回国的时间为1946年。

1945年,二战结束。1946年2月,季羡林辞去了哥廷根大学的印度学讲师职务,准备翌春回国。3月1日,季羡林携妻子彭德华从汉堡乘轮船出发,历经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于4月23日抵达上海。

季羡林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始了他在中国学术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辉煌生涯。他在东方学、古典文学、历史学等领域的成就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国学大师”。

季羡林回国的时间对中国学界具有重要意义。当时,中国正处于内战和重建时期,急需人才。季羡林的归来,为国内学术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

3、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几年

1929年,季羡林负笈德国,开启了他长达七年的留学生涯。

三年后,季羡林从哥廷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印度学博士。随后,他转赴柏林大学,师从著名梵文学家希尔德布兰特教授,继续深造梵文与巴利文。

在柏林,季羡林潜心钻研,废寝忘食。他常常埋首书海,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为了节省开支,他租住在简陋的地下室里,生活极其艰苦。这些都不曾动摇他求学的决心。

除了梵语和巴利语,季羡林还涉猎了德语、英语、法语、俄语等多国语言。他翻译了大量的梵文佛典,并撰写了多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他的勤奋和才华得到了德国学界的认可,被誉为“东方学的奇才”。

七年德国留学,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奠基期。他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博大的学术视野。这段经历为季羡林日后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季羡林留学德国的情况

季羡林于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师从著名东方学家埃里希·哈恩。

在德国求学期间,季羡林潜心钻研梵语、巴利语等语言,并广泛涉猎东方学、印度哲学、语言学等领域。他刻苦勤奋,常常废寝忘食地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除了学术研究外,季羡林还广泛参与学校和社会活动。他积极参加学生会,担任学生会主席,为维护中国留学生的利益而奔走。同时,他与德国学者和民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增进中德文化交流。

在德国留学的六年间,季羡林饱览了德国的文化和历史,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他深受德国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学术氛围的影响,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1年,季羡林顺利获得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他的博士论文《中印文化关系史》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